四、飲酒是日常生活之常事、平凡事
它會引發腦內掌控行為的活化,要實踐心腦操練(註3),自我能及時、敏銳地覺知腦力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飲酒後,除了愉快感覺外,尚有其他種種腦功能之變化,例如情緒亢奮、易怒、話多、行為衝動,思緒雜亂,也會有臉紅或臉色變蒼白…等等。
四、飲酒是日常生活之常事、平凡事
它會引發腦內掌控行為的活化,要實踐心腦操練(註3),自我能及時、敏銳地覺知腦力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飲酒後,除了愉快感覺外,尚有其他種種腦功能之變化,例如情緒亢奮、易怒、話多、行為衝動,思緒雜亂,也會有臉紅或臉色變蒼白…等等。
傳了幾次LINE信息,好友卻未讀未回,擔心極了,幾天後終獲一份喜訊:好友在疫情正熾,種種活動取消之際,放下手機,把堆積30年的老書房整理一番,欣喜有書房之新擺設方便讀寫使用。能有如此灑脫與自在,確是人生勝境。
以精神樂活之觀點:
飲酒(藥物)成癮,基本上要有兩個要件:
一、腦特定部位(前額葉連結到導水管周圍灰質區)之神經腦細胞,天生上對酒(藥物)的反應較虛弱
此可視為天生體質虛弱之病理特質。
有人菸癮戒不掉,酒癮難忍,藥癮走投無路,造成癮的人生路,走來辛苦而顛簸。不只荒廢為人子、為人父母、為人夫、為人妻之家庭責任,也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為人的尊嚴,真是困境重重,甚至為了取得酒、藥,企圖滿足那失序(disorded)腦對愉快(pleasure)之渴求,而搶劫或偷盜,造成危害他人之犯法行為。真是得不償失,陷入人生之幽暗旅程,可惜!
提問:
家人因為幻聽痛苦而撞牆,看了很難過,但不知該怎麼幫助他?
回答:
家屬可以試著同理病人因幻聽所受到的痛苦,避免因指正或反駁病人幻聽的內容而產生衝突與爭吵,造成關係的對立,進而協助、鼓勵、引導、陪同病人就醫。
提問:
我的家人上班被主管、同事排擠後,就開始覺得有人要害他,主管都針對他,同事都在後面說他閒話,這是生病了嗎?
回答:
所提家人之狀況,是生病的現象,但不一定就是思覺失調症,也可能是妄想症或是早期的思覺失調症。早期的思覺失調症狀只有注意力、記憶力及對外界環境、事物變化應對的彈性程度有所降低,此時還沒有脫離現實的妄想及幻覺症狀。
台灣社會才從總統大選運動的壓力下獲得短暫的喘息,接著是讓全國人心慌亂的武漢肺炎(或稱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大流行。前者的壓力會讓人義憤填膺或挫折,甚至失去希望;後者的壓力是造成人人足不出戶,百業不振,甚至擔心生命不保。前者的壓力雖然較低,但有其充沛的持續性政治困擾;後者的壓力則是急性而量重的,短短一個月內就引起「口罩慌亂」、「消毒酒精搶購」的局面。不少人也足不出戶,甚至擔心食物供應堪虞,因此,在台灣社會生活中,造成國人的重大生活壓力。
思覺失調症的病理主軸是思考與知覺之功能失調,連帶引發與思考、知覺相關的情緒與行為困擾,並會造成生活功能表現下降,衍生繼發性的“心身壓力反應”,因而往往有心與身兩方面之過度壓力反應,不是睡眠困擾就是有種種自律神經、肌肉系統功能異常之身體不舒。在心理層次上,更會引起自卑、低自信,對人生絕望之心境。其心理社會(psychosocial)之適應功能也受明顯影響。
思覺失調,顧名思義,是一個人的思考(thought)與知覺(perception)功能減低,對外界環境或內在感受缺少了真實之掌握,因而自生病以後,要花費更大的腦力(註1)來維持常態的生活步調,使病人能繼續他(她)的學業或工作,使他(她)能在生活中維持妥善、愉快的人際關係。舊時稱此病為“精神分裂症”,是依據最嚴重病情時,其精神功能(情緒、行為、思考/知覺與生理驅力)不能統合得宜,失去現實的規則,不能恰當地適應環境,造成生活失序之狀態。
其三、身心靈之效率,貴在調和
身是生理的,它有生物學原則的限制。例如睡不著,隔天就會累,會打瞌睡,造成生活效率降低。心的作用是要平衡「身(腦)與環境場景」的互動。心要融合腦與環境,使腦得到滋潤,使腦不受過度的負荷(壓力),使環境有利元素被吸收為己用,略掉不利個人生活的元素。就腦的生物性質而言,有其造就一個人精彩人生的人性功能,心在融合人性與環境時,達到有利個人生存、有利環境長青的共榮(註5:精健道,第8道,第9道)。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腦力不足」是可以偵測的。每個人面對現實生活的變動或挑戰時,就會需要運作腦力,發揮心智能力,化解現實生活的困擾。這種腦力的需求,得花費腦的能量,這就是腦所負荷的壓力。腦的生理功能發揮於:(1)皮質(尤其前額葉皮質)的思考、分析、判斷,(2)情緒/記憶功能,做為思考判斷時的參考軸,承受負荷(即壓力),並(3)引發對應的內分泌、免疫力與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反應,導引全身的生理功能,面對生活的挑戰。
不少人過得很辛苦,有的是身體疾病纏身,有的是有心理困擾,他們的心裡面總有一股發洩不了的怨氣,或有一股排解不掉的鬱悶。也有人是心靈侷限於軀體內,看不到周邊公園的四季變化與風光。這些有身心靈困境的人,也是在臨床上常見的案例。
提問:
陪著生病孩子,孩子情緒有什麼不對,就對我大吼大叫,先生也怪我沒把孩子照顧好,我感覺自己快崩潰了
回答:
建議照護者尋求醫院或診所精神科身心科醫師的協助,試著參加醫院或病權團體(如康復之友協會、心生活協會)辦理之病友家屬支持團體,認識其他有共同經歷的家屬,藉由互相關懷,彼此支持。
提問:
除了醫院,可以找誰幫忙?
回答:
我們通常以為醫院的服務只侷限於跟醫師詢問病情及藥物,其實醫院能提供的服務與資源比我們想像的多很多。除了醫院,政府及民間團體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家屬有提供以下協助與服務:
一、政府資源
1. 衛生福利部心理與口腔健康司 (衛福部心口司)
除了精神疾病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的政策推廣方針,更彙整各類心理健康教材與為教資訊,其中心理衛生專輯共23本書,供民眾免費下載閱覽,包含認識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身體症狀與精神健康、如何有效的幫助精神病人、精神病患的復健,都是實用好書,值得一看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28-1360-107.html
提問:
媽媽之前服藥控制得很好,後來因為症狀消失,認為自己康復了,所以沒有再去看醫師及吃藥,前幾年還好,這幾個月越來越糟糕,我們子女沒有跟父母同住,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
回答:
建議先由了解疾病開始,多認識疾病的本質(病理)與樣貌(症狀),這樣對於媽媽表現出來的行為比較不會感到害怕與無措。
國家新創獎是思覺失調症研究團隊更上一層樓的另個階梯。Nature Genetics的大樣本論文(劉智民、陳為堅、胡海國與莊明哲是台灣的團隊),當是當代世界思覺失调症基因病理探索的臨界點。
其三、每天電視的政論節目,最好能「定時、定量」觀看、聽講
同樣地要過濾名嘴談論候選人長短時的情緒作用(或情緒表演),汲取其事實的分析,做為自己審視候選人時的參考依據,藉此拓展個體自我長、寬、高的深度與視野(精健道,第6道,註3)。加強自己對候選人有個「社會改革、國家定位」的真正想法,並予以批判。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選舉」在這「以民為主」的時代,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權利。「總統大選」是社會的喜事。每四年給國家帶來一位「新總統」 ,創造一個新氣象,是台灣社會的盛事。由多數人的智慧來決定帶領國家方向(不論是社會的改革或國家定位)的總統,給國家一個新方向、新動力,是喜事一樁。只是面對選舉造勢過程,要能以「民為主」為高度,隔離候選人在造勢過程中那激化的情緒,過濾候選人對「國家方向與社會革新」的想法,做為判斷、投票的依據。
有一位友人十分熱衷於總統大選,每日義憤填膺,心情不順,影響到睡眠並造成身體不適,日子過得相當不平安。精神健康基金會自2001年以來,每2年皆進行一次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其整體精神健康內容包括身心健康、個人價值、心理掌握與家庭健康四個面向),調查結果顯示在2016、2012、2008、2004等次總統大選年間,全國民眾的精神健康指數都較低落,僅達及格(=4)的邊緣,
認識頭腦:樂活人生、免煩惱
胡海國董事長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灣大学名譽教授
日期:2019/11/30(六)
時間:10:00~12:00
地點:中義社區活動中心 (苗栗縣公館鄉中義村7鄰170號)
大綱:
現代的台灣社會,不論都市或鄉村,有許許多多的人煩惱多身心壓力不可負荷,造成美好的人生變得不快活,心境上越來越孤立起來,人生不快樂、不幸福。甚至暴力的自傷、傷人社會事件頻傳。其基本的原因是頭腦腦力不夠用,精神不濟,應付事情的韌性不足,因而造成這些生命的困擾。
提問:
孩子的爸爸有思覺失調症,控制得很好,工作、生活都很正常。我們從孩子小時候就很注意他的狀況,孩子高中就發現有症狀,我們趕快帶他去給醫生看,這幾年都配合治療,還是越來越嚴重,連生活都無法自理,比爸爸狀況還糟,怎麼辦?
回答:
家族中只要有人罹患精神疾病,就會給家人帶來相當大的、有形或無形的困擾。除了因為疾病本身牽涉到治療上的問題、對病人照顧的問題之外,另外還有一層抹不掉的隱憂,就是精神疾病會不會在其他健康的家人中發生。
提問:
除了回去拿藥,我不知道要跟醫生說什麼?
回答:
不妨試試談談最近的生活經驗與心情感受,這些生活經驗的分享,可以提供醫師完整的病情與社會生活功能的警訊,有利醫師醫療判斷依據。
體驗:
(1) 您是否曾經因為工作太忙,睡眠不足?當時有什麼感覺?
(2) 您是否曾體會考試成績不理想,心情不愉快的感受?
為了滿足內在或外在需求而從事各種活動時,可能使腦力負荷量增加,壓力提高,而阻礙了生命動力的運作,例如,當工作太過忙碌,睡眠減少、營養不均衡,生命動力需求被剝奪,造成不舒服的狀態,進而影響工作效率與情緒。
應對外在需求之種種生命動力與活動中,最容易產生壓力之狀況有三種情境:
提問:
我正在讀高中一年級,去年因有思覺失調症而休學。到去年12月左右,我的母親開始不讓我吃藥。我想聽醫生的話,繼續吃藥,但我媽媽說不要吃。現在回到學校上課,我還是一樣在學校中感到強烈的孤獨感以及不安感。請問我該怎麼辦?
回答:
思覺失調症在早期階段如果接受治療,獲得控制,會有很好的恢復效果,強烈建議您持續配合醫囑用藥及治療,不建議未經醫師同意即減藥或停藥,避免增加再次復發的危險性。
提問:
一直聽到有人批評我,叫我去撞車,我好痛苦,怎麼辦?
回答:
幻聽是思覺失調症幻覺(DSM-5準則A2)表現之一,發生在無外界刺激卻有知覺的經驗。聽幻覺通常被經驗為人聲,不論聲音熟識與否,這人聲幻覺能被感知與自己思想的不同。聽幻覺內容則變化甚大,其中輕蔑或威脅的人聲最為常見。某些類型的聽幻覺如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人聲彼此交談,或人聲幻覺連續評論此人的思想或行為,特別被認為屬於思覺失調症的獨特症狀。
體驗:
(1) 您曾有失眠的經驗嗎?
(2) 您看過酒癮的人嗎?曾聽過別人受藥癮困擾的故事嗎?
生命動能的主體存於腦內,沒有腦,就沒有對內在需求所引發的生理驅力,也就沒有對外在需求所引起的種種活動。腦需要由氧氣、葡萄糖提供足夠營養份,才可維持常態的生命動力。此外,腦由DNA、細胞及組織構成一個器官,因此生理構造的疾病,均會引起生命動力對應之病變。
精神健康基金會 思覺失調症微電影徵選 開跑囉
腦力捕手─邁向思覺失調症痊癒的旅程
從思覺失調症的前兆、發病、治療、復健
重新適應健康、生活、家庭、社會的新節奏
經歷疾病與藥物的不適、自己與家人親友的困惑與不安、
被支持與關懷的溫暖、逐漸累積成就感的快樂
都在靈魂與情感上留下傷痕與印記
成就英雄的勳章
提問:
我看孩子生病後變得呆呆傻傻的,覺得會不會不是思覺失調症?應該是因為被欺負才變成這樣的吧?轉學就好了吧?
回答: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嚴重且病程慢性的疾病。目前已知這類病人的病程會時好時壞,尤其是當治療中斷時,精神病性症狀就會十分明顯,使病人對周圍環境的了解與認知產生與現實脫離的狀況。
提問:
我的孩子一直都很優秀,從小就是資優生,功課很好,上了高中,功課壓力很大,又被同學霸凌,之後常對著空氣講話、傻笑,問他也不說,醫生說是思覺失調症,為什麼會這樣?
回答:
思覺失調症發病過程一般來說並不是突然發病,在嚴重發病前,大約都有1到2年的醞釀期,病情慢慢嚴重、惡化,最後才發生一般所見的生活嚴重失序、有妄想或幻覺等明顯的思考與知覺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正常的學校與社會生活。
體驗:
(1) 你曾經驗到煩心、事多而引起頭痛嗎?
(2) 您是否曾在壓力大時,仍能輕鬆以對、照常度日?
追求精神健康的四個原則:
(1) 依個人腦力特性,安排人生內容的精彩度
(2) 瞭解自己面對壓力的反應方式
(3) 偵測到病理性的壓力反應時,立即靜心審視生活內容與自我要求
(4) 用心經營個人的人生態度與哲學
把精神疾病的發生,一味歸咎於現代文明並不恰當。雖然部分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確實在現代環境中提高,但病不能代表全部,部分疾患甚至因現代化而減少。
腦是一個生理的器官,它產生精神功能,這是生理功能的表現,這種生理功能又是一種工具,可以用它來創造心理功能。至於心理功能,它需要堆疊起來,然後建構出另外一個叫做自我功能的層次。這三個層次可以用三個函數來表示:
經觸覺知道自己穿著一雙「鞋子」,您知道它有什麼意義嗎?
聽到身邊「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您知道「精神疾病」是什麼意思嗎?
閱讀新聞得知「英美聯軍攻打伊拉克事件」,您對此事件有何看法?
知覺‧認識‧經驗‧思考‧感受
生活中知覺到的人、事、物或情境,將由大腦連結過去經驗,以個人為基礎,對其產生個人化的意義。因此,對於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的認識可能是不同的。對一件事物賦予意義,就彷彿賦予一種動力,如一個冒水之泉,開始匯聚水的動能,產生流動的力量。
雨過天晴,看到天邊出現一道彩虹,您想到什麼?您有什麼聯想嗎?
睜開雙眼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閉上雙眼聽見喧囂與寧靜,每天早晨深呼吸時的沁涼溫度,穿上衣服感受布料的柔軟……。我們的感官無時無刻接受外界的訊息,構成「知覺」,把外在情境轉化為個人的內在情境。
其二,M先生,事實上,是可以不要長期地忍受這種人生的苦楚。只是M先生在過去人生的道路上,欠缺了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之關注,也欠缺了腦結構及腦細胞之基本科學認識與常識。假若M先生在過去數十年人生歲月中,能經營一群可以聊天,可以分享快樂,可以分擔困擾的親密朋友(我稱之為精健家族),那麼M先生一定在人生旅程上有兩個重要的生命品質,那是他一直欠缺的:
其一是M先生一直以來努力於事業之發展,早出晚歸,生活安排全然倚仗太太。M先生的生活一直是單純的,生活面向缺乏多元性。因此遭遇那人生的鉅變,他就天翻地覆,一蹶不振了。亦即,他有過度之病理性壓力反應,腦力一直被生活變化所產生的壓力壓扁而失去彈性,無法復元,致使他長期憂鬱與焦慮之精神困擾。
一位退休的企業界人士(M先生),與甜蜜之太太膝下無子女,本來預計好退休後兩人的優雅人生,卻因太太心臟病發驟而逝世,且太太的家人充滿了衝突與溝通困境,使M先生頓失依恃,且周遭生活環境充滿矛盾。半年來一直處在憂鬱與焦慮不安中。顯然他應對此人生變故和所衍生之生活困境,有腦力不足之現象,因此心身壓力反應過強,為失眠所苦,且日日煩惱不安,身體虛弱,朝氣不再,失去生活之樂趣與興趣,感覺沒有了明天,生命失去了意義。
就精神樂活之觀點:
面對酒,能取其樂,能用其效(做生意)是人間美事。要能永久地享有這人間美事,就得在日常生活中從事心腦操練,使一個人能在現實生活中應對進退得宜,減少心理壓力;能凸顯喝酒的中心要旨(與朋友同樂,工作達標)。
家庭被視為「人類庇護的初始起源」。因為在家中,孩子與家人能相互學習到信任、感情的表達、愛與道德的教導。家庭也是人性的孕育所,是社會化的首要來源,是人們學習文化規範的主要地方,引領每一個人與社會連結。可以說,家庭是美好的,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是希望的泉源,是創造力的開啟,更次啟發夢想的重要發跡地。
有關個體自我意義的追求,有下列七項重要的追求指標。這些指標是個體在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價值取向,亦即是一種生活態度,是面對日常生活種種生活情境的態度取向,此傾向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方向或自我個體感受的方向。
近代,科技文明時有突破,但人心卻越來越冰冷,體貼與同苦的情感稀薄,我行我素、孤獨、排他性增強,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提出警告:「由於IT(Information Technology)革命,交通工具日新月異,物理性的距離縮短許多,但心與心的距離卻日漸遙遠,人即將陷入孤獨地獄。」換句話說,今後的時代,為了社會整體的幸福,迫切需要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之情。
我的一位病人,去年重複地經歷了幾件辛苦的人生事故,一年裡,他付出了許多的努力、忍耐與掙扎。在年初時,他說:「去年總算過去了」,我說:「是啊!新的一年也來臨了啊!」。
在這短短的對話中,我有意地提供了幾點信息:
其一,人生辛苦總會過去;
其二,辛苦努力以對的經驗,是珍貴的:
其三,新的一年是帶來了一種新的生命訊息。
在宣導精神健康的講座中,有些人想於演講中尋求如何幫助家人或好友有精神健康的困擾:但當中,也不乏生活過得順遂的人們,為求充實健康的生活或自我成長而來。不論是誰,大家都想探究的主題:如何在面對人生的無常中,建立起自在自得的境地。
請想想:
對同事生氣時,您怎麼處理?
工作太忙,心情煩躁時,您怎麼處理?
情緒管理五訣竅:
(1) 預防於先機
(2) 區辨「調適性情緒」與「純粹生理反應情緒」
(3) 覺察無法掌握情緒的時刻,離開引發此情緒的情境
(4) 避免僵化,創造多元的情緒反應
(5) 必要時,尋求精神醫療(含心理、行為、藥物治療)的協助
早期思覺失調症工作坊 Early Psychosis Workshop
由台大醫學院精神科胡海國名譽教授與劉震鐘副教授共同帶領,專為思覺失調症應對與處置舉辦之專業人員工作坊。
● 時間:2019/6/1 (週六) 13:30-17:30
● 地點: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台北精神健康學苑 (台北市中正區寧波西街3號2樓)
一名高中生突然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思考、成績一落千丈;
學生老是疑神疑鬼,覺得有人說他壞話、想陷害他;
高中女學生只因聽到父親咳嗽,就覺得爸爸在嗆她…
此現象不見的全是青春期的叛逆行為,有可能是患有「思覺功能障礙」。
日常生活中,不會永遠風平浪靜,也不會事事如我所願,每次的變化都會對我們造成或大或小的壓力,如何從壓力中自我調適,重新修正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更適應環境,便能安然度過轉變。並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悟。我們常常抱怨幸福難尋,殊不知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裡。
4. 早上醒來精神飽滿─活力充沛每一天
「早上醒來精神飽滿」是精神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每日充滿朝氣的生活有助精神健康的提升。
為確保早上醒來精神飽滿,建議在六、七點鐘起床最佳。若睡眠時間足夠,但早上起床仍然精神不佳,是精神健康出現困擾的警訊,此時應回頭檢測您的睡眠品質,並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腦」是人類行為的主使者,是人生學習的重要感官,而「精神」是腦的生理功能表現。腦的精神功能,如同腸胃的消化功能,是身體器官的生理表現。若說腸胃需要保健,那麼對頭腦也需要講究保養,以維護精神的健康。
古希臘哲學家Epictetus曾說:「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所困擾著。」我們根據知覺對事物進行分析與判斷,卻可能因為主觀、偏誤的想法,讓自己不斷鑽牛角尖,反而造成情緒的困擾。
在民主社會的公投中,必然以算人頭的方式決定對與否,這也是2018年11月台灣公投案的結局。面對如此的態勢,有下列三種考量:
(1) 在現實生活中,「同性傾向」朋友們,可以在爭取平權的過程中,發展社會公益的活動(精健道,第8道)
對於這些同胞,我有四點建議如下:
一、「同性傾向」朋友要自我覺知自己的性傾向
覺知自己天生的特性就如日月星辰一樣的天生自然,安心接受它。能安心,就能把能量善用於人生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學習與成長,省去受「同性傾向」困擾所耗費的能量而專心生活(精健道,第6道,註1)。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社會群體中少數群組有其特定的人格特質,他們可以在社會中健康、正常的發展,是正常、常態社會的人力資源。今天討論的主題是這少數身為「同性傾向者」的群組,他們能在社會裡正常、常態的發展,社會理當有足夠寬廣的空間,容得下「同性傾向者」的健康發展。
Q3:我常失眠,但很擔心吃安眠藥會成癮,該怎麼辦才好?
吃安眠藥會成癮,這是錯誤的認知。大部分病患就醫時已失眠好一段時間,整個人非常不舒服,由於個性或生活的調整需要時間處理,用藥可以較快幫助他們緩解,讓身體在比較舒服的狀態下進行心腦操練,才能減少負面思考而有人生的轉折,當腦部的抗壓能力增加,藥物就能慢慢減量。
Q1:要怎麼知道家人有沒有憂鬱症?
生活在一起的家人,通常已習慣彼此生活的步調、講話的習慣、情緒表現的強度,當有憂鬱症時,親近的人會感受到其行為與情緒,與往常有明顯落差,例如變得不太想講話、動作變慢、總是負面思考、不快樂、缺乏生命動力,甚至睡眠習慣改變、胃口差、體重在1〜2週內明顯下降、便秘、體力變差…等。
三、自我覺知「自己的急性個性與現實生活的責任感」是觸發一天「從早忙到晚」的根本原因:
若不能清楚察覺自己的個性特質,不能察覺現實生活的長期折磨,及「個性與現實環境」的交互作用與惡性循環作用,就無法明確建立人生的努力方向與人生的燈塔,因而失去人生為何而活的意義性,繼而造成人生無意義之嘆,進而形成「工蜂式的生活型態」,更因此而造成內心的孤寂感。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個案性子急、責任感重、求完美性高,使她在人生歷程中,一步步走上一種腦力不足的「身心高張度」狀態。
個案要想化解這種身心高張度狀態,最重要的人生課程,是要能做到下列四項功課:
(3) 改變家庭原有的結構與動態的關係
首先,我建議要多安排一些長大成人的子女與努力當中的夫妻一起進行的活動,可以不定期安排全家聚會,甚至安排全家旅行。在這種聚會與旅行活動的過程中,要安排孩子們表示感激病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也要肯定他們的父親為了家庭辛苦經營事業的貢獻。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要突破這種長期固著的、被壓抑的生命歷程,需要善用夫婦的共同力量,逐步化解被牢固囚禁的生命枷鎖。病人若能體會人生無常的變化,才能肯定自己從青壯年到老年過程中經營家庭的成就,也才能肯定丈夫在事業上的發展。
一般人常感嘆人生無常,的確,人生真的有無常的變化。不過話說回來,也因為無常,才充滿了無限可能的機會。如此看來,無常也可能是個好的現象。當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心裡面也要有所警惕,或許因為無常的變化,而會有不可預期的變化發生。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急急忙忙的過日子,「無夜無日(台語)」的直奔人生的人,一般都有求好心切的態度,講話與動作快又急,有積極任事、緊張、性急的個性。有些人更是耐性低、易發脾氣。他們在日常生活環境的自我要求與外在期待中,不知不覺地養成一種「急忙」過日子的生活習慣。
問題:壓力到處都在,請問該如何有效使用腦力、善用壓力?
回答:
原則上,要善用腦的思考、判斷與執行能力,也不要盲目地害怕壓力,所以要心腦操練,使一個人面對壓力而不畏懼,因他知道腦力好用,有充沛的腦力可以有效處理壓力,沒有可怕之處,甚至壓力之挑戰,是使腦力更茁壯的重要元素。
三、操練足定氣靜(精健道,第2道,註1):
在情緒高昂的選舉造勢氛圍下,會引發不舒服的身心壓力反應,對腦力耐受力不充沛的人而言,會影響睡眠品質,會牽動自律神經失衡,全身肌肉緊張酸痛。
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引以為傲的、有民主選舉的國度,但也生活在一個煩亂的民主選舉的社會。今年的九合一選舉屬於一種地方性的選舉,目前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由於台灣媒體的發達,資訊的傳遞可謂無孔不入。
問題:平常不容易入睡,有時醒來就再也睡不著,或者很淺眠,睡醒也覺得很疲倦,沒有精神,請問該如何處理睡眠困擾?
回答:
不容易入眠或淺眠是因為腦的警覺度過高所引起。在這種情況下,腦力沒有獲得足夠的休息,因此,睡醒也覺得疲倦,沒有精神。面對這種困擾,最基本的方法是操練足定氣靜的功夫,使腦的警覺度緩和下來。
【保養頭腦十全大法】
1.日常生活起居有規律
2.每天認真做事
3.每天至少有一段放鬆的時間
4.早上醒來精神飽滿
5.晚上定時上床睡覺
6.臨睡前覺得今天過得很充實
7.每星期有機會和別人聊聊天
8.每星期有機會參加各種活動
9.每天肯定自己過得有意義
10.每天肯定自己有關心到別人
保養頭腦十全大法,即是十種保養頭腦的方法,其中第一到第五項是比較屬於生理層面的,包括生活要規律、早上醒來時要精神飽滿、要認真做事,否則腦子裡不會留下印象,也就不會經驗到東西、每天要懂得定時讓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放鬆一下、該定時上床睡覺,讓頭腦獲得充分的休息。
3.拓展兩人在一起的生活內容:
長期的疏離,使兩人失去培養共同興趣的機會;長期的陌生,使兩人相互陪伴的情誼,失去了應有的強度;長期的不信任,使人的親密感明顯的遞減。如今,兩人已有如此良機,開始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日日相處,因此要善用時間,訂出每天、每星期、每個月、甚至每年兩人一起活動的規劃。在一起規劃的過程中,努力學習,互相參考、互相尊重雙方的意見,用心著手設計兩人可以一起行動、一起參與的活動。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處在這種情境的夫妻,除了雙方溝通,互相瞭解到家裡目前只有夫妻兩人的生活外,要能善用時間,安排每天的生活節目,使生活面向中兩人一同從事的活動內容增多。在每天生活中,兩人一起分享與互相陪伴,所產生的「在一起」的感覺,要在當下、立即地予以強化,使兩人能堆疊彼此在一起所衍生的「正面情緒」的感受。
夫妻兩人的生活,著重在分享與陪伴。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陪伴看人生的軌跡,都是經營現實關係的要點。兩人,縱使離開人群,只要能分享與陪伴,也不會覺得孤單,這是人之常情。若是在感情世界中,彼此生活距離過遠,見面時間間隔過長,就人之常情而言,難免會產生一些陌生感,有那種不親近的疏離感受。
2. 心理面向的腦保養功夫:
(6) 臨睡前想想、感受今天過得充實,肯定今天已努力生活過了,肯定自己有所付出,沒有白白浪費時間。
不管事情成敗如何,均有所收穫。事情有成是進展,就算事情不成(敗了),也因有所檢討而獲得經驗與智慧,可以安心入眠,明天繼續努力前行,擁有好生命。
重視自己、善待自己
在精神健康基金會,我們稱有意願共同追求精神健康的人為精健家族,代表不只跟我們有緣,更是骨肉血親以外的精健大家庭成員。
在演講場合或門診會談時,我經常聽到許多渴望追求精神健壯或學習快樂的聲音,精神健康基金會的領航家族培訓課程是能幫助大家自我學習成長,對於這些需求,我想嘗試改變以往由各地精健學苑推薦制度,開放給一般大眾學習進修的契機。這個實驗性的改變,先在大台北地區(雙北)試辦,視成效再拓展至全國其他精健學苑辦理。
我在演講場合,經常詢問聽眾:「對於「精神健康」,您有什麼想法?對於「精神健壯」,您有什麼做法?對於「優築生命」,您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這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不論是追求財富或成就、實現自我夢想、維繫家庭、照顧年邁父母與幼小子女,身心健康永遠會是所有事物的基礎,對於如此生活化的事,我們卻經常忽略或不懂得善待自己。
從精神健康之道(精健道)的觀點來看(心腦操練,註1):
我有下列幾點心腦操練建議,以化解這種所謂「長期腸胃疲勞」的困境:
一、自我瞭解長期「腸胃疲勞」的不適,是生活過度緊繃,煩惱黏著所引起
最近有新聞媒體以極大的版面報導,有四成三的國人腸胃糟又易累,而這是慢性疲勞造成腸胃多病的現象(自由時報,5月25日)。新聞報導也強調說要吃什麼「營養食品」,就可以化解這種「腸胃糟又易累」的不舒服。但是,這則新聞所要傳遞給大家的信息中,有明顯的失誤存在,也就是說它並沒有針對造成日常生活「慢性疲勞」的根本原因來處理,只求表面的應對,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很多人跟我說,他們很認真工作、學習、照顧家庭,馬不停蹄地追趕著職場、學業、家庭的大小事,緊張焦慮著永無止盡的待辦清單,搞得失眠、身心俱疲,但事情總是沒做好,不順心,常是“做到流汗而被嫌到流涎(台語)”。忍著身心的不舒,忙著忙著,有時猛然停下來,突然感覺好茫然,怎麼把自己逼到這個境地,忍不住悲從中來。
從心腦操練的觀點而言,我有以下兩個層面的建議:
一、退休前(五年)的準備要得宜
1.自我的覺知(精健道,第6道)
一個人在接近退休的(至少)前五年,要能分析在工作崗位上的角色,在公司(事業單位)中的功能,要能體會自己生活的時間安排與順序。更要自我瞭解自己的體能狀況、興趣所在,要能慢慢地設想退休後,生活秩序的規劃與安排。
有不少人退休了,卻沒有規劃退休後的日子怎麼過才能充實,似乎因為退休了,原來生活的規律性也跟著喪失了,生活的架構也就瓦解了。退休之後,每天居家生活,限制了自己的活動,也折損了自己的生活樂趣,徒呼無聊!無奈!日復一日,哀怨的心情,愈來愈強烈,脾氣也變得不好,步入生活失序的混亂心境。下面就是個常見的案例。
(4) 形成與父母互動、分享生命的新平台(精健道,第9道,註2)
思索父母長期以來對自己的照顧、關愛的習慣,體會自己小時候(國中、高中以來)的父母角色中,有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自己不喜歡的。在細數自己與父母長期以來的互動與關係中,逐步體會自己應有的角色(獨立感、自由感),以包容接納父母自小至今,其父母角色的理性責任與感性關懷。把自己與父母的互動方式,由情緒層面逐步轉為理性層面的互動。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讓每天源源不絕的生命動能回歸常規渠道,灌入每天生活的標的物,使青年生命有自己掌握的質感,回歸到成長中的青年生命軌道,如此當為正途。父母的愛與關照誠然可貴,但更當提昇或轉折父母與孩子互動的平台,使青年階段的孩子能有自己揮灑自己生命的自在,開展自己擁有自己生命的自信與責任。不論每天從事工作的成或敗,自己是自己每天時間運用的主導者,自己是生活的主人。
青年學子多半忙碌於繁重的學業,除此之外,更有許多青年時期常有的情感,家庭生活壓力,甚或有經濟困境,以及對未來茫茫然的不確定感所衍生的心身壓力反應。在充滿壓力的青年時期生命中,有些孩子就可能會出現腦力不足以應付壓力的精神困擾與不舒服的心身壓力反應,甚至需要求助精神科門診或心理諮商等專業協助與治療。
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工作、或一定的功課要去完成,有具體的目標要去實踐。到了傍晚回家後,可以感受到今天成功地完成了一些事,感受到一種今天有若干成就的充實感。這就是生命動能的展現,它從早上醒來後就源源不絕的展露,有條不紊的灌注在每一項功課、每一階段的工作上,所獲得的結果,當是日日是好日的寫照。
在經營腦力的綠燈方面,他說要體驗修靜(修煉日常生活中靜的感受)(精健道,第2道,註1)和養動(培養日常生活中規律的活動行程)(精健道,第3道)的兩種技巧;要能觀照腦力與壓力感受的平衡度(精健道,第7道),觀照生活環境感受的有利與不利條件,尋得社會角色的平衡點(精健道,第6道)。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聽老友敘述他所經歷的精神科專業醫療過程,真是稀鬆平常,並非一般人眼光中的怪異神秘醫療。
首先,老友口中的精神科醫師好似他的富於好奇心的老友一般,除了有條不紊地澄清他生活中當下如何硬撐的困境,也探詢他的生活、工作與家庭狀況,以及他自小至大的成長與人生願景。
人老故事多。老朋友相約在台北街頭一間堪稱世上絕勝的咖啡廳,選了迷人的戶外座位,敞開心房,打開話匣子。由青年時期的共同記憶聊到各自曾經流汗打拼與血淚交織的遭遇,歷經幾座人生山頭的故事;由青年的鮮明記憶聊到記憶模糊的幼年時代。津津有味的共享了一個下午的時光,相約下次再聊,帶著輕快的腳步回到平凡的日子裡頭。
2. 保養頭腦十全大法
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勤於保養頭腦,充沛腦力。保養頭腦的基本原則(精健道,第3道)是要能培養規律生活習慣,平日生活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能定時上床、起床,在每星期或每個月都要參加有興趣的活動,創造機會與別人聊聊天,使腦的訊息多元化,避免故步自封。也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讓自己感覺到生命是充實而且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