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觸覺知道自己穿著一雙「鞋子」,您知道它有什麼意義嗎?
聽到身邊「有人得了精神疾病」,您知道「精神疾病」是什麼意思嗎?
閱讀新聞得知「英美聯軍攻打伊拉克事件」,您對此事件有何看法?
知覺‧認識‧經驗‧思考‧感受
生活中知覺到的人、事、物或情境,將由大腦連結過去經驗,以個人為基礎,對其產生個人化的意義。因此,對於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的認識可能是不同的。對一件事物賦予意義,就彷彿賦予一種動力,如一個冒水之泉,開始匯聚水的動能,產生流動的力量。
經由知覺,我們在認識一個新情境時,產生新的思考動力,引發一連串骨牌效應般的思考,再依照這個情境意義與價值,產生正向或負向的情境感受,使我們得以判別眼前情境的優劣,啟發「趨近」或「避開」反應。我們常常說自己「要」或「不要」,在生活中進行種種選擇,其實就是思考後的產物。
看見空位,坐下嗎?
想像一下,週日早晨,你和朋友前往近郊爬山,經過兩個小時,終於到達峰頂,此時汗如雨下,肌肉酸痛,見到涼亭中的座椅,想必喜如天降甘霖,迫不及待地坐下休息。又假如搭了五個小時的長途巴士,下車後正想散散步、鬆鬆筋骨,此時,即便見到咖啡廳裡設有舒適雅座,也不會多看一眼。正因個人主觀狀態不同,對於「是否坐下」便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式。
思考動力賦予正面意義與價值使精神健壯
因此,意義是思考的來源,無法賦予事物意義或價值的個體,是不具動力的。也就是說,精彩或豐富的人生,需要基礎性的動力。此「動力」就是對週遭事物賦予正面的意義與價值,如此,才能不斷趨近心中理想的境界。
出自「活著─精神的體驗與分析」第六章p.79~80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