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其尊嚴與人格價值受到嚴重的誣蔑,自尊極度受損,所以會衍生出生命不只是痛苦、且是無意義的感受。事實上,她與表妹因為不和爭吵而分開住已有一年左右時間,雖然她每天都盡責上班,每天都跟同事在一起服務諸多客人,然而她在店裡卻是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內在心境(孤島現象)。
更有甚者,其尊嚴與人格價值受到嚴重的誣蔑,自尊極度受損,所以會衍生出生命不只是痛苦、且是無意義的感受。事實上,她與表妹因為不和爭吵而分開住已有一年左右時間,雖然她每天都盡責上班,每天都跟同事在一起服務諸多客人,然而她在店裡卻是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內在心境(孤島現象)。
人生活在社會上,一定會有一些得意的、也有一些不如意的人際間互動。不論是跟家人相處,或是跟同學、同事相處,難免有時候會碰到受委屈的情境,這也是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的人生經驗。
一般人在碰到人際關係上有委屈的感覺時,通常會向對方說明,設法互相了解與溝通,讓彼此可以順利地重修舊好,這也算是人生在世很重要的學習經驗。然而有時候不可避免的,這種在人際關係上的困難所產生的委屈會濃得化不開,這確實也是人生的一種困境。
4. 擁抱對方,不要忽略對方之感受
夫妻爭吵時,理智性思考會減弱,情緒反應趨於強烈。兩造之間,若有一方過度受委屈,情緒過度反應,失去控制,另一方最重要的步驟,是要緊緊擁抱對方,傳達兩人互相擁有、互相照顧之基本核心價值與信息。
山裡頭的部落,爸爸、媽媽和一位年幼的女兒,一家三口本可以和樂過著日子,但是做爸爸的和當媽媽的,或許年輕氣盛,在傍晚時分大吵一架,做爸爸的,負氣走出家門,整夜,沒有回來,隔天天亮,女兒出門去找爸爸,發現爸爸躺在緊鄰部落的溪流河床上,經急救無效而宣告死亡。
在現實的台灣社會裡,夫妻吵架,負氣引發不幸事件的新聞,層出不窮地出現在我們身邊,不可預期地出現在任何鄰里間。這也是社會裡普遍地亮起精神健康紅燈的一種社會冰山現象。我一直以為這是台灣社會產生「弱勢族群」的重要來源。
(2)面對注意力/記性的變化,不要慌張
自己要瞭解,這是年紀大的自然生理變化,就如體力較不好和走路較不穩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能平心靜氣地對待這種生理性自然的注意力/記性的變化,就能用心面對,不致於因慌張,而使原來既有的注意力/記性變得更差,終至不能平心靜氣安排生活事物,以致因更差的注意力/記性而引起生活的困擾。
年紀大,退休了,當然是懷著人生的十八般武藝向前走。看多了形形色色的人、種種的社會情景,也經歷過無數的場面,對國家、社會的種種事件,也充滿了看法、批評到家。在經年累月的人生歷練過程中,造就了一個人的成熟與風格,形塑一個有見地的人,有價值觀的人,也就是對周遭人、事、物有所喜好,有所選擇的人。
(3)每天生活節奏的建立:
除了忙碌的工作項目外,要每隔一、兩個小時操練身心放鬆的足定氣靜操練法(精健道,第2道),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行程中,能定時的獲得身心的放鬆、放空,掌握體會自己擁有的身體,感受身體放鬆的舒適感,強化自我存在的感受。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我是誰?」,這個問題對一般人而言,可以是一閃即過的念頭,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個問題也可能是揮之不去、令人困擾的事情。倘若一個人在忙碌的現實生活裡、在眾多困擾的人生場景中,能確認自己可資貢獻的角色,就可以穩定自己的定位。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每一個人每天早晨起床後,就會按部就班地梳洗、早餐、準備妥當出門去。在一天的行程中,步步為營地完成每天、每個上午、或每個時段需要去辦理的事情。夜晚到來,吃過晚餐後休息、放鬆,安心地完成每一天的工作與事務,也獲得了這一天帶來的充實感。這是典型的生活,也可以說日日是好日,有誰會去想到「我是誰?」的問題,又有誰會為了「我是誰?」的疑問所困擾呢!
第六個步驟是要規律地生活,有充足的睡眠,有適度的休息與運動
以增強體力與腦力,增長對負面情緒的耐受力。負面情緒隨不如意的人生場景而產生,而人生場景的調整,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不是隨時或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輕易化解的,因此負面情緒當也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
第三個步驟是要覺知促發情緒反應的生活場景
例如因工作壓力大,引發焦慮不安情緒;例如因生活場景的失落、挫折,引發憂鬱、鬱卒;又如因遭受不公平待遇,引發生氣反應。如此,可以客觀、實在的覺知引發情緒反應的場景。
情緒是精神功能的一個重要成份。而精神功能是腦功能的表現,所以情緒表現是腦功能的一部分。腦內情緒是行為表現的催化劑,例如正面的情緒(快樂)會催化一個人喜歡找別人說話,以分享快樂。孔子也不例外,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人際互動、工作學業表現變差 可能是思覺失調症前兆
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在發病前,其神經認知功能會逐漸降低,造成人際互動、學校功課或工作表現皆逐漸變差,肇因於腦皮質麩胺酸(Glutamate)錐體細胞功能降低,經由下游後續的GABA(γ-氨基丁酸)神經小細胞與多巴胺細胞的交互作用,在腦力不足的巨大生活、工作、課業等壓力情境下,促發妄想與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
早期思覺失調症工作坊
Early Psychosis Workshop
思覺失調症發病前期和發病早期的應對與處置:病患x家屬x治療者
專為思覺失調症應對與處置舉辦之專業人員工作坊。
思覺失調症之家族模式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一等血親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危險性,大約是一般人的十倍。同卵雙生子的思覺失調症共同罹病率比異卵雙生子要高。收養研究也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血親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危險性確實較高,而收養方的親戚則並未增加罹病的危險。
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不只是維持精神健康的方法,更是追求精神健壯的良方。精神健壯了,就可以耐受人生苦辣澀鹹的種種挑戰;可以耐受人生場景中,由年幼至老年種種人生歷練的身心壓力,亦即腦力永遠充沛。只要腦力充沛,腦力就具有彈性,可以有效地應對生活的無常,可以有效面對外在環境的要求,內在自我的期待。
最後就行為層次而言,對於這類病人,我建議以下兩方面的心腦操練方法:
第一個面向是準備走出去:
(1) 準備的第一項是要做一些計畫,以走出去面對別人眼光時,感覺最淡的場所為第一選擇,慢慢再往人群更多的地方,一步步向外走,要事先做好計畫。
最近腦的功能性磁振攝影發現,此類病人在做臉孔觀看試驗時,腦部功能的變化呈現三種異於正常人的狀況:
其一,左邊視覺皮質區反應會降低;
其二,左邊眼眶額葉的反應會過高;
其三,尾核的反應會過強。
思覺失調症之盛行率
由於不同研究使用不同的個案選取方法(如:鄉村vs.城市、社區vs.臨床或醫院)及不同的思覺失調症定義(嚴格vs.寬鬆、依據診斷準則vs.依據臨床判斷),使得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的報告結果變異甚大。許多大型研究對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的估計值由0.2%到2.0%。世界各地的盛行率大致相似,但仍有報告指出某些特殊地區存在著高盛行率。考量所有的資料來源,思覺失調症的终生盛行率通常估計為0.5%到1%之間。
(5)豐富自我,體驗人生經驗(精健道,第9道)
在每天或每星期生活中,安排到公園走走,看看花草樹木在四季中的無窮變化,看看鄰居在公園散步、遛狗,蜂、蝶、鳥、禽的美妙姿態與愉悅心情,感受大地給予人的恩賜,輕鬆自然地獲取生活中的新體驗。
從心腦操練的觀點來看,我有下列幾點建議:
本個案顯然生命動能阻塞,生命動力藏而不露,形成生命的失落感與迷惑。為化解這場生命動能的堰塞湖現象,有下列幾點值得用心從事。
(1)自我覺知(精健道,第8道,註1),增加多元思考
生命動能流暢時,一個人會感受到精力充足,腦力充沛,每天自強不息,活力十足地過日子,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收穫。縱使行程的節目繁多,也都能按部就班,從容不迫地逐項完成。就算是遭遇到困難的事情,也能完滿的解決它或渡過它。雖有不如意的事情,也能耐力十足而應對得宜。人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日日都會是好日了!
思覺失調症之特殊文化、年齡、及性别特徵
臨床工作者在評估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症狀時,若其社經地位或文化狀況與自己不同,則應將文化差異列入考量。在某種文化看來屬於妄想的意念(如:巫術或魔法),在另一文化中卻可能普遍地廣為接受。在某些文化,含宗教内容的視幻覺或聽幻覺被當成宗教經驗的正常部分(如:看見顯現的聖母瑪莉亞或聽到上帝在說話)。此外,不同文化間敘事體裁的用詞有各種變型,這將影響言語的邏輯形式而使得混亂語言的評估更形困難。
工作是人生在世的重要活動,工作是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媒介,工作的成就代表一個人對社會有所貢獻,得到一種滿足與意義。工作的貢獻,當然可以得到對應的金錢報酬,也就是薪水,可以使一個熱心工作、熱心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在生活上無後顧之憂。因此,基本上工作的滿足向度,應是生活上無虞匱乏,另外就是在工作上有成就感,對社會有所貢獻,因而工作顯得有意義,更進而得到別人的尊敬。
思覺失調症之身體檢查發現及一般性健康狀況
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時身體顯得笨拙並表現許多神經學「輕微病徵(soft sign)」,如:左右方向迷惑、協調功能不良、或鏡像(mirroring)測驗異常。患者也較常有某些輕微身體畸形(如:軟顎弓高起、兩眼距狹窄或過寬、耳朵稍微畸形)。
思覺失調症之實驗室發現
並未找到任何實驗室發現具備思覺失調症的獨特診斷性。然而思覺失調症患者與控制組比較,有多種異常的實驗室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腦部構造異常一再被證實;最常見的包含腦室系統擴大及皮質腦溝明顯化。利用先進的結構性腦影像技術已發現各種其他異常(如:顳葉及海馬迴變小、基底核變大、大腦容量變小)。
思覺失調症所伴隨之臨床特癥及其他精神疾患
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表現不合宜的情感(inappropriate affect)(如:無相稱刺激下卻微笑、大笑、或面部表情呆傻),這正是解組型(Disorganized)的定義特質之一。喜樂不能(Anhedonia)很常見,表現於失去興趣或愉悅感。惡劣的心情則以憂鬱、焦慮或生氣等形式表現。睡眠型態或將受影響(如:白天睡覺而夜間活動或躁動不安)。
(4) 自我生理層面操練(二)(精健道,第3道,註1):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頭腦保養,要有規律的生活,有足夠的睡眠,能定時上床(最好在晚上11點上床),有好品質的睡眠,並時時以足定氣靜操練法放鬆自己。
職場壓力包括:(1)工作時間的要求,(2)工作困難度的要求,(3)被評估、被檢討的要求與不安定感受,(4)人際互動的要求。職場工作性質:重視(1)時間,(2)產值;鮮少有時間(空間)供「私人內在心境」調適之用,以致產生心身壓力反應的累積與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結果生氣變得更加生氣,焦慮變得更焦慮,挫折變得更加挫折,最後導致身心壓力反應直線上升,使個人失去有效的招架能力。
精神病在病發前(在疾病有明確的診斷之前)所經驗到的症狀
(1) 情感的改變-疑心、憂鬱、焦慮、情緒變化不定、緊張感覺、易怒、生氣。
(2) 認知變化-怪異想法、思考模糊(vagueness)、專注力困難或記憶力困難。
研究顯示,年輕人在患有精神病之早期階段,特別需要在疾病初期就能接受 妥善照護,如此將能有效提高次級預防之機會,能及早控制病情,且有效預防病情之惡化,減少因病情惡化所帶來的傷害。
年輕精神病患之早期階段未能及早接受良好醫療照護的主要理由
(1) 從發病到接受有效治療的時間延誤太長,通常是病情嚴重到外顯行為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接受治療,例如:嚴重到不上學、躲在家裡、或干擾他人時才有機會接受醫療照護。
這一套精健道是以腦科學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可方便實踐的精健技巧,在每天生活中,只要根據這套精健道,用心生活,就能逐步擁有精神健壯的目標,使生活幸福而富足。
以下是12道精健道的綱要(註3):
(1) 熟練覺知每天腦—精神功能的表現
(4)免除生命動能漩渦不良作用的心腦操練
其一、自我覺知腦力的有限性(精健道,第1道)
處在生命動能漩渦之中,被阻擋的生命動能的流動,造成每天生活中,身心壓力反應的惡性循環。個體的腦力,大部分被過去習以為常的思考與情緒反應所綁架,生活失去方向,迷失了人生的目標。每天失眠、無止盡的焦躁不安,不只引起嚴重的自律神經功能失序的身體不舒服症狀,更遮蓋住生命的亮光,令人看不到明天。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生命動能是永不止息的動能,動能的衝擊力,永不止息。若能善加灌注於日日生活的活動中,可以使之發揮生命的光彩。日常生活難免有挫折,但在活潑的生命動能作用下,萬般困難皆可一一克服,達到永往直前,日日皆好日的感受。
人人都有他(她)的特定心願,有自己特定的嗜好,當然也有各自的生活習慣。每天生活日子一天天地過,有些人感受到日日是好日,每天都覺得有所收穫,擁有充實的一天,過得心安理得,每天都了無遺憾;有些人卻是日日掙扎著,每天感受到的是在原地打轉,滿腹哀怨。
思覺失調症患者病理資料(台灣研究資料)
思覺失調症病程呈現慢性之特點,這是一般概念,但是究竟其真實之慢性化的特徵為何?其病情表現又如何?下列就100位連續住院思覺失調症患者,其五年追蹤之個案病情變化、生活情形、有無病情惡化、社會功能之評估等病理資料。
新希望聯誼會【研究展新頁、希望永相隨】
有意對思覺失調症更多了解的朋友,誠摯邀請您參與此次的活動,了解最新的研究趨勢,內容包含研究進展、負性症狀、減藥停藥的疑惑、經顱穿刺術等講題。
座位有限,請及早報名(報名截止日9/30)
思覺失調症之臨床症狀
目前使用最普遍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其一是美國精神醫學會所頒佈DSM-5診斷與統計手冊;其二是世界衛生組織所頒佈ICD-10國際疾病分類中的精神疾病與行為障礙相關的部份,DSM-5與ICD-10對思覺失調症的症狀表現之說明,較清楚的是與診斷準則有關的部份,然而診斷準則有關的臨床症狀以外之臨床表現,在瞭解思覺失調症之精神病理,是不可或缺的。
思覺失調症之診斷準則(美國精神醫學會頒佈DSM-5診斷準則)
診斷準則表
A.特癥性症狀
下列五項中有兩項(或兩項以上),每一項出現時期至少一個月(若被成功地治療,時期可稍短),且其出現佔有相當高的時間比例:
(4) 雙方要聯手,互相勉勵頭腦的保養(精健道,第3道),使腦力維持在充沛的狀況
每天要安排規律的起居,白天有活動,定時上床、起床,用心生活,有良好的睡眠品質。鼓勵一起多參加活動,和別人聊聊,多關心他人,使每天的生活過得充實且有意義,具有正面價值。逐步建立並維持優良的生活品質,掌握、開啟幸福的源頭。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夫妻相處」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兩人的個性、成長背景、人生經驗、對家庭生活的看法、對對方的期望,這多重因素,在在影響著兩個人互動的動力和品質。
夫妻年歲大了,雙方各自的經驗多且廣。但要瞭解自己的不足,包容、接納對方的短處,互相肯定對方對家庭的貢獻,需要雙方都有充沛的腦力,不僅要能穩住腦的壓力反應,也得站穩各自的人生定位。這是雙方多層次的互動,是人生永遠的生命課題。
年事高了,夫妻相互扶持是人間幸福的圖像。長年相處,夫妻間相互瞭解更是透徹,不管有沒有談話,彼此對於對方都已經觀察入微、知之甚深,都認為自己對於對方已經非常瞭解。有些夫妻因為相互瞭解而更加欣賞對方,但也有些夫妻卻因為相互瞭解而更怨懟對方,以致和那人間幸福的圖像愈離愈遠。人生在世將近百年之歲,如何構築這相互扶持的人間幸福圖像,的確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一個常見的案例,而「我要怎麼做?」的問題,也常令我感嘆不已。
思覺失調症之社會功能障礙
思覺失調症在一或多種重要生活功能領域(如人際關係、工作或教育或自我照顧)造成功能損害(DSM-5準則B)。通常其功能明確低於症狀初發前原有水準,但若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期發病,則是指不能達到此人原先預期可達到的功能水準,而非功能敗壞。將患者與其未罹病的手足相比較也許有助於作此判斷。
思覺失調症之負性症狀
思覺失調症之負性症狀(DSM-5準則A5)說明了相當程度伴隨本疾患之病理所在。有五種負性症狀,包括情感平板(affective flattening)、貧語症(alogia)、無動機(avolition)、喜樂不能(anhedonia)與社交退縮。
思覺失調症之行為障礙
整體上混亂的行為(DSM-5準則A4)能以許多不同方式表現,範圍由孩子氣行為到無法預測的激動行為。任何種類的目的取向行為都可能發生問題,使得日常生活中如料理三餐或維持個人衛生等活動產生困難。在未受妥適照護的情形下,病人可能看來蓬頭垢面,穿著怪異(如大熱天穿許多件外套),或展現極不合宜的性行為(如當眾自慰),或無理由的激動(如吼叫或謾罵)。但須謹慎觀察,不可輕率引用此準則。
早期思覺失調症工作坊
Early Psychosis Workshop
精神病發病前期和發病早期的應對與處置:病患x家屬x治療者
全台首次為思覺失調症應對與處置舉辦之專業人員工作坊,
由台大醫學院精神科胡海國名譽教授與劉震鐘副教授共同帶領,
協助精神醫療、心理衛生、一般科醫師及相關從業人員,
從思覺失調症病理生理,精神病前期與早期思覺失調症症狀之偵測與鑑別,面對病患及家屬的解說與應對,到治療者的心態與處理方式等,進行技巧解說、問題探討與互動討論。
(4) 從容地過日子,不要逼自己:
焦慮症的人,因為性急,每天無時無刻不在想事情,想那一件事該急著去做,那一件事又做得不夠好,那一件事又即將到來,要趕快去做。這種沒完沒了的事情,逼得一個人急躁不安的現象,是焦慮症病人的寫照。因此對它的治療之道,在於按部就班,從容從事。若講話速度過快,要自我警覺,多加放鬆,放慢講話速度,練習輕鬆講話,不要急。若做事情動作太快,要有意地感受自己的生活狀況,想想自己的動作是如何的快,有意地操練自己的動作緩慢下來,以減少腦力不必要的濫用。如此,可以保存腦的實力,又不會因動作快,以致沒有考慮周到而壞事。
思覺失調症是遺傳體質與環境因素惡性循環所引發。
現今已知此病的致病基因種類與變異繁多,神經生物功能路徑分析也發現病症和神經發展、神經突處功能有關。
由於患者多在青春期後因環境刺激緩慢發病,若能早期偵測、早期介入,思覺失調症是有辦法預防的!
講 題:精健道明燈—照亮思覺失調之路
講座時間:106年6月15日(四) 19:00-20:30 (18:00開放入場)
講座地點:華山文創園區 遠流別境 2F拱廳(華山文藝沙龍) (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病人顯然處在雙重精神疾病的困擾中。雖然焦慮症和憂鬱症均屬於輕型的精神疾病,但雙重疾病的困擾,使病情產生惡性循環,終至想結束生命,真不能小看此雙重焦慮—憂鬱共病疾病對生活影響的威力。
精神功能是腦的生理功能表現,就如同消化是腸胃的生理功能表現。消化功能有障礙,覺得腹部不舒服時,大家很容易就把它標認為腸胃的問題,並及時就教於胃腸科醫師,做必要的診治,除了腸胃疾病的不舒服之外,心境上並沒有什麼困擾之處。然而當腦部功能的變化造成精神功能的困擾時,往往讓當事者摸不著頭緒。精神功能障礙不只給個人帶來生活上的不方便,更會加上一層不必要的迷惑困擾,不知道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日子拖得愈久,困擾程度就愈加嚴重,本來簡單的腦功能(精神)困擾,卻加劇到痛苦不堪,甚至嚴重到令人想結束生命的程度。這真是值得扼腕、同情的事呢!下面是常見的門診案例。
(3) 力求自主、自在,使子女無後顧之憂:
年長者以人生智慧與經驗經營自己的人生,開拓、融入生活圈子,參與社交團體,結識新朋友,能隨時有聊天的對象或團體,建立自己三五成群的社交群體,使自己心理上有一種被關懷、或對別人有所關懷的歸屬感,使每天生活免除孤單的感覺。
思覺失調症之解組性思考與語言障礙
解組性思考(disorganized thought)是由語言的表現來推論。因而美國精神醫學會頒佈的DSM-5手冊中所使用的思覺失調症定義特別強調解構的語言(DSM-5準則A3)之觀念。
基本臨床症狀特徵:正性與負性症狀
特徵性的思覺失調症症狀在觀念上可劃分成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兩大類。正性症狀看來反映了正常腦功能的過度反應或扭曲現象,而負性症狀看來反映了正常腦功能的減少或喪失。
~~前文回顧~~
綜合而言,台灣精健道的精神健康知能推動工作,是以腦科學為基礎,引導社會大眾瞭解腦-精神功能(亦即腦力)不足以應對現實生活環境之要求,就會產生不利於精神健康的壓力反應,也就是產生精神困擾(不等於精神疾病)。
腦的生理功能,即為精神功能,它含情緒(affect)、行為(behavior)、認知(cognition)與生理驅力(drives)。目前精神醫學著重於情緒、行為、認知與生理驅力四層面功能障礙之診斷與治療。腦與其精神功能是日常生活中應對環境要求的生活工具。
診斷指引(世界衛生組織所頒佈ICD-10診斷指引)
診斷思覺失調症,至少需要上篇(思覺失調症的基本認識 (2))所陳述症狀群(1)~(4)群症狀(所謂思覺失調的首層症狀)中,有一項清楚的症狀(若症狀不清楚,則需要二項以上),或是(5)~(8)(非首層症狀)中至少有二項症狀。這些症狀持續的時間應明顯地超過一個月。若症狀符合,但是持續的時間不足一個月(不論是否有治療),就必須放在急性類思覺失調症精神疾病中。
~~前文回顧~~
(4) 歡喜和人聊聊天,歡喜參加活動:
年紀大了,退休了,並不意味著中止人生智慧的增長與學習。開啟新的知識,增長生活智慧,是一個人活著就有的人生樂趣。最好的學習機會就是和別人聊聊天,聽聽別人的意見,參考別人的見解,跟自己的判斷與看法做個對照,不時拓展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智慧(精健道,第3道,註1)。如此可以營造和他人相處的樂趣,避免孤家寡人的自閉心態,而大大增長人際互動的分享氣勢,心情自然開朗而熱絡。每天生活的行程中,要參與自己體能所及的活動,例如參加旅行團,或者親友的聚會,不只增廣見聞,更能建立、更新自己的人際關係,最大的收穫是培植生活的樂趣,並建立自己的信心,使自己的人生網絡不時拓展,而繼續豐富自己人生的精彩度(精健道,第8道)。
人有人的性情,人也有人的遭遇,一生的閱歷造就一個人豐富的人生經歷。年紀大了,退休後,邁向人生的高度,擁有人生的廣度,一眼望去,人生所經歷的來路,或是蜿蜒,也有筆直;或是上坡,也有下坡。退休後,年紀大了,難免身體多少有毛病,需要醫療;人生歷練多了,難免對世事多少有些意見;可支配的時多了,難免有時會閑得發慌。年紀大了,世事多變,同儕中有些朋友、親人,因命運安排,已先行離世,難免有些孤單、落寞感;孩子們也因工作忙碌,少有時間陪伴。有些年長者因而哀怨、氣憤。
思覺失調症特有的外顯性症狀
雖然不能以特殊症狀確認該疾病之存在,但思覺失調症特有的症狀可分為下列9群,這是對思覺失調症診斷特別重要並常常同時出現的9群症狀:
(1)思想回聲、思想插入或剝奪、思想廣播。
基本精神病理特徵
思覺失調性疾病一般的特徵是思考及知覺的基本、特有的歪曲,以及不適當的或遲鈍的情感。雖然一些認知的缺陷在疾病的過程中呈現出來,但通常維持清楚的意識及心智能力。維持正常人個別感、獨特性及自我導向的許多基礎功能發生障礙。患者往往感受到大多數內心的思考、感覺及行動被人家知道或被分享。
就心腦操練的立場,我有下列三點建議:
一、覺知“冰冷秒串時間"與“自我經驗時間"的不同。
當然物理學冰冷秒串時間是生命的基礎,但自我經驗到的時間是自己擁有的生命。若能以自我本身的自主立足點,不論一年來所經歷過的好壞經驗,均綜合性地善加利用,不放棄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逐步建構生命的拼圖;也就是在冰冷有限的物理時間流程中,體會那自我所擁有、無限組合的生命經驗,進而去體會那得心應手地運用"秒串"時間流程的超越感受。
由舊年度跨到新年度,就在一秒之間,跨過去,雖然計秒器是冰冷的,但是參與跨年讀秒的嘉年華聚會,卻是熱情歡騰。那一秒一秒的加在一起,就是一天、一個月、一年的時間,說時間是一個冷酷的時流、時間腳步也不為過。人的生命就這麼扎扎實實地被綁在這時流中,逼真似的把一個人的生命,綁在這一秒一秒串起來的繩索上。跨年,就由過年跨到新年的一剎那,在經驗世界裡,是一件奇蹟,也是一個必然,所以人們在那裡展露歡聚讀秒的熱情,以迎接這奇蹟,且安心地、肯定地等候它出現的必然性。
為促進大眾認識「思覺失調症」早期病徵,把握醫療黃金期,提升國人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觀念和拒絕汙名化》,精神健康基金會台中精神健康學苑13日舉辦的專家講座與記者會,有好的起跑。
此「早期偵測與處置」主題,是我們基金會今年(2017)推動『精健知能』的一項亮點推動計畫。尤其是早期偵測、早期治療黃金期的推廣。
~~前文回顧~~
(3)要能和照顧他的慢性腎臟病的內科醫師有良好的溝通。針對不清楚的病情,要多向醫師請教,使自己能隨時掌握自己的病情。同時,對於病情狀況,要能信任醫師,接受醫師的處方,繼續醫治。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從生命生理(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病人處在高度心思雜亂的精神功能狀態中,要能針對他的生命病理因素,依輕重緩急來化解其病理因素,使他每天的日常生活逐步擺脫病理性困擾,重建正向、有自信的人生腳步。首先,要能設法緩解病人當下失序的精神功能,使他的腦、精神功能儘可能恢復常態。其次,要針對個性性急的因素、長期身體疾病的因素、自卑感因素與信心危機因素等進行處理,將這些有礙每天正向生活的生命病理加以轉化,鋪陳每天具有陽光性的生活步調,我稱之為重塑常態的生命生理機能,使生命的進展具有樂活(LOHAS)的品質,也就是能汲取生活困境(生命病理因素)的經驗,而擁有永續的正向快樂生活感受,使腦力永遠充沛,能面對人生挫折挑戰,正向面對明天的到來。
心有雜念,也是一種人之常情。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情世故的場景得去面對、去應付。大多數在人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人情世故時,大體上都能心平氣和地去面對,也都能適當的加以處理。雖然每天都可能會有些不同的煩惱出現,卻也每天都能快樂地過日子。然而,有一些人在面對這種種的人情世故時,就是會煩惱不安、困擾有加,甚至激發憂鬱情緒反應,不只終日惶惶不安,更覺得人生無趣,痛苦不堪!下面就是一個常見的案例。
~~前文回顧~~
九、拓展自己的生活範圍,豐富自我:
依生理層面的腦保養功夫,逐步找機會和別人(如家人、同學、親友等)聊聊天,互相分享生活的點滴,多聽聽別人的看法、感想與見解,增加人際互動的學習效果。也要逐步參加種種活動,聽演講或參加社團活動、參加演唱會,或和他人去郊遊…等等,均可增加自己的活動空間和學習機會。如此逐步建立和他人、土地和社會的連絡,使自己不孤單,能和別人共度美好的時光,共同分享事物與見解,因此而自我內在更加豐富、不空虛,使生活感受更踏實。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三、足定氣靜腦基本操練法:
平時按時操練足定氣靜(精健道,第2道,註1)的精神健康之道。操練的基本步驟有3個:
(1)平穩呼吸,擴胸,拉下肩膀約5秒鐘,用心體會肩膀、肩胛骨肌肉放鬆的感受;
(2)深呼吸,閉氣約3秒至5秒鐘,用心體會胸腹部放鬆之感受;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林同學為現實生活中學校功課過重而苦惱,父母也很擔心。他非常期望不負父母所望,能順利大學畢業,完成進大學應有的成就。他每天按課表上學,用心上課。其現實理智的運作,仍駕御他日常生活的時間,而能維持常態生活的規律性。然而這理智的現實生活運作,會被那強有力的神秘經驗闖入,而干擾到他對功課的用功與對生活的用心。若能建立規律生活,好好培養腦力,接納自己的腦力與病情,規律地接受精神科醫師的診治並規則律服藥,有效調控腦內多巴胺的活性,使那明顯的聽幻覺平撫下來,使他能夠保存駕御理智現實生活的實力,並且進一步提昇這種實力;另一方面在有效且更寬廣的理智運作中,慢慢把那腦內在的衝勁(聽幻覺及相關文學成就的期望)安撫住,逐步減輕這些神秘內在衝勁的干擾,而強化理智運作的效率,就能逐步把能力施展在學校功課的追求與效率的提昇上。若能與家人、同學增加現實上互動的關係,而減少與聽幻覺中文學偉人虛幻、不實在的互動,使其時間的應用慢慢轉入現實生活的情境,而且不遏止那內在心境中追求文學成就的內在衝勁,逐步把內在成就的衝勁,有效轉化為現實生活中可以操作的學校功課的成就,如此可以逐步回到實際生活的場景,而且可以滿足個人與父母完成學校事功的心願,亦即可以達成大學畢業的目標。
我們是生活在實實在在的人世間,需要妥善安排每天的生活。我們有一定的生活場景,家裡有父母的照顧,學校裡有老師、有同學,每天要準備功課,上課要用心,對未來的工作有所期望,也期待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也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但是有一種腦功能的變化,也就是腦內多巴胺神經介質功能過強的變化,會造成腦思考與知覺功能的異常變化,而發生思覺失調的現象,使一個人對外界實實在在的生活環境的瞭解發生變化,因而不能依實際所觀察到的生活環境來調適自己的生活步調,造成生活失序,不能過正常的生活。下面是一個常見的案例。
~~前文回顧~~
(5)豐富自我(精健道,第9道),建立與夫家生活的參與感,增強對家庭的歸屬感:調整精品店工作流程的時間安排,將店員和自己的工作時間做適當的搭配,把自己的工作時間安排到能夠跟家庭生活行程做良好的配合,使家庭用餐的時間和自己的生活流程搭配得宜,建立起家庭生活的和諧步調。如此由個人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性活動,逐步建立對家庭的歸屬感。在感情生活中,對這個家有所歸屬,是建立自我生活意義的重要因素,可以逐步化解「我是誰」的疑問。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從心腦操練的觀點而言,我有下列幾點建議:
(1)體認人的體力和腦力是有限的(精健道,第1道,註1):病人一直無厘頭的忙碌,隨著時間的流轉,做力不從心的工作,喪盡了腦力與體力,又沒有適當的生活調劑。她需要瞭解這種生活型態叫認真、盡職,但對頭腦、對身體是不健康的。讓生活單純化、條理化與規律化,是調整腦力與壓力平衡的重點。
在每天充實的生活中,一件件工作項目、一個個活動行程,綿延不斷,形成一個生命的流程,鋪陳出一個人每天生活中無數大大小小的成就。個人因為這些成就而得到滿足,獲得了身為一個人的意義,也讓自己熱切地展望明天的到來。這是一個正向的人生,也構建了一個人年年成長、隨歲月而完熟的「自我」。正因為每天、每年生活在那「自我」之中,因而熟知「我是誰」,在聊天中隨時可表現我就是誰,不會產生我是誰的問號,每天生活得既充實又豐富,感受日日是好日。然而,也有些人,在每天繁忙的工作行程中,卻不知道自己整天到底在忙些什麼、不知道究竟日子是怎麼過的?因而,不時在問「我是誰?」這些人的內心空洞,人生失去了意義,對人生感到迷惘與不安。下面的案例,是不少見的臨床狀況。
診斷指引(世界衛生組織所頒佈的ICD-10診斷指引)
若使用此一診斷,則要曽經有下列症狀(不適切或狹隘之情感表現;古怪、奇特和異癖的行為或儀表; 人際關係差,傾向於社交退缩;奇特的信念或不可思議的想法;懷疑性或妄想意念;強迫式的反芻式思想;不尋常之知覺;思考模糊、迂迴、隱喻、過度仔細或重覆性;偶見短暫性類似精神病性的發作)中之三項以上,且需持續或間歇出現二年以上,且不符合思覺失調症的診斷準則。一等親若有思覺失調症則可增加此診斷之可信度,但並非絕對必需。
思覺失調症可能有一個疾病的複雜譜系存在,並不是單純就表現為一般所謂的思覺失調症。有時症狀表現較輕微,症狀若有似無,病情不是那麼嚴重,卻也會讓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困難重重,在工作、課業或人際關係的適應上,忍受困苦。這種輕度的思覺失調異常,稱為「準思覺失調症」。
~~前文回顧~~
(5)精神飽滿與心情穩定的狀態下,自我覺知(精健道,第6道)現實上工作環境的困難狀況裡面,什麼是跟自己個人情緒或能力有關的因素,什麼是客觀上工作的困難度。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從生命生理(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從病人長期的壓力反應來看,他顯然是處在腦力不足的狀況。病人首先需要保持腦力的充足,使精神功能穩定下來。有穩定的精神功能,才可以免除心情的不安與困擾,安心發揮三方面的現實能力:(1)理智上,仔細評估工作的難易度,(2)理智上,判斷自己應對工作的能力,(3)工作的困難,是否可以經由逐步學習來克服。當理智能力不受含糊情緒的困擾,且上述三方面的理智運作有所進展,就可以有好的論述(理由)來面對強勢父親的批評,使自己享有為自己做決定的自由感與自信感,並決定是否留在工作崗位上繼續學習、奮鬥,繼續負起在工作上的責任,或者決定離開那不適合的工作崗位,另謀他職。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他有必要開誠佈公和主持公司的親友隨時溝通,坦誠以對的仔細說明自己的觀點與既有的努力,並獲得親友的支持與鼓勵。如此,不論未來決定繼續那原有職務的工作,或決定另謀他職,均能坦蕩自在。
人生際遇,多變又無常。雖說經歷人生的挑戰,可以讓人多獲得一些人生歷練,增廣見識與韌性。不過,在經歷人生挑戰的過程中,往往備嘗艱辛,其困擾常常是刻骨銘心,會有令人喘不過氣的感受。有的人在備嘗歷練之後,終於好不容易走了過來;但也有的人就此停滯不前,陷於重重困境之中。下面就是一個常見的案例。
~~前文回顧~~
互動與調整:大腦與環境的雙向溝通 (下)
Q3:在尋找安頓精神之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呢?
A3:在這個尋找與調整的過程裡,個體不斷嘗試新的可能,在錯誤、挫折、衝突中,建立人生經驗與生活技巧,同時瞭解自己的可能性,接納大腦的有限性,學習在有限的生命裡,有效率地盡情揮灑。如此,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生命歷程中,逐步安頓自己的精神,為精神覓一個存放的處所。
互動與調整:大腦與環境的雙向溝通 (上)
Q1: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大腦扮演什麼角色呢?
A1:腦與全身各部位緊密聯繫,構成完整的個體,「個體」就是人生的基本單位。「環境」則泛指個體之外的人事物,個體在生活中不斷與環境互動,用心瞭解周圍環境,期望改造環境、建設環境,使生活更為舒適而符合自己的需要,這種期望是人生必然具備的一種精神成份。
基隆建港130年[基隆啟航、重返榮耀]
精神健康基金會基隆精神健康學苑 2016心靈座標優築生命入門講座
演講題目:人生旅途、三五成群
演 講 者:胡海國教授 /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
演講時間:2016年9月29日 下午2:00~4:00
活動地點:基隆市文化中心第一會議室(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前文回顧~~
(4)要建立規律的生活(精健道,第3道),每天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建立一種有節奏感的生活方式。白天的時間,要在腦力與體力所及的範圍內安排適量的活動節目,需要休息時就不強求,要安排休息的時間。使自己每天的活動有一種從容的心境,並感受完成任何一種活動後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