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17 Wed 2014 19:40
安撫~依賴與安全的需求~(下)
- Dec 10 Wed 2014 11:33
安撫~依賴與安全的需求~(中)
從精神病理學的立場來看:這位病人顯然是處在嚴重而持續的慮病狀態,也就是心情上有高度的焦慮、不安 ,而思想上一直持續地擔心身體是否有嚴重的疾病正在發生,只是醫師還查不出來。長期下來,病人顯然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 Dec 03 Wed 2014 11:52
安撫~依賴與安全的需求~(上)
- Nov 26 Wed 2014 10:54
心智聚焦~避免腦力過度負荷~(下)
- Nov 19 Wed 2014 13:38
心智聚焦~避免腦力過度負荷~(中)
就這位個案的情況而言,她的生活條件其實非常優渥,有成功的事業,經濟狀況良好,丈夫及兒子提供她一個美滿的家庭生活,娘家父母及兄弟姐妹也同樣讓她感到和樂溫暖。然而,個案卻不能像一般人所想的,能夠擁有快樂幸福的日子。
- Nov 12 Wed 2014 11:37
心智聚焦~避免腦力過度負荷~(上)
臨床上有不少案例呈現過度的焦慮、緊張、不安,而且會有併發憂鬱的現象。經過仔細的了解,他們往往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關心的面向太多,以致於擔心應付不了或處理不妥當,因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 Nov 07 Fri 2014 09:59
建立心境的防火牆~愛護別人前要先保養好自己~(下)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這種精神病理,我建議有這種因為神經質而引發焦慮及憂鬱狀況的人,需要朝以下的方向加以努力:
(1)首先要了解自己有神經質的傾向
也就是要了解自己對周遭發生的種種事件,感受性特別強。
- Oct 29 Wed 2014 13:42
建立心境的防火牆~愛護別人前要先保養好自己~(中)
這種神經質反應並不全然是負面的,神經質特質會讓人做事積極、認真,對尚未發生的事考慮周詳,現實生活中對一般的事都做得很完整、面面俱到,任何小差錯都會預先考慮到並做好事前的準備,以確認諸事順利。
- Oct 22 Wed 2014 10:59
建立心境的防火牆~愛護別人前要先保養好自己~(上)
根據我在臨床上看診的經驗,很多人對家人的關心可說是全心投入、不遺餘力。例如,有位女性病人,她會關心父母親的健康狀況,心疼母親家事負擔過重,擔心兄弟的工作不穩定,煩惱姐妹的婚姻生活不美滿,等於是說把所有家人的事都擱在自己心上,拼命想幫大家的忙。
- Oct 15 Wed 2014 10:41
人人要追求精神樂活 ~避免畸形的人生目標~
- Oct 01 Wed 2014 17:04
精神健康基金會:思覺功能障礙自我檢測表
- Oct 01 Wed 2014 16:42
勝在起跑點~掌握早期思覺失調症的心腦治療~(下)
- Sep 24 Wed 2014 11:21
勝在起跑點~掌握早期思覺失調症的心腦治療~(中)
勝在起跑點
~掌握早期思覺失調症的心腦治療~
根據臨床上的研究,病人會發生嚴重的妄想、幻覺等思覺失調症狀的平均年齡是22歲,而發生一些情緒變化、成績變差、變得較退縮等早期症狀的平均年齡是19.5歲。
- Sep 17 Wed 2014 17:31
勝在起跑點~掌握早期思覺失調症的心腦治療~(上)
勝在起跑點
~掌握早期思覺失調症的心腦治療~
所謂的「思覺失調症」,就是過去所說的「精神分裂症」。以前大家一聽到精神分裂症這個病名的時候,往往心裡面就湧出一股莫名的擔心與害怕,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或是該如何去面對。
- Sep 10 Wed 2014 17:10
人生如苦海!?~如何過日子~(下)
- Sep 03 Wed 2014 15:33
人生如苦海!?~如何過日子~(中)
- Aug 28 Thu 2014 16:00
人生如苦海!?~如何過日子~(上)
- Aug 20 Wed 2014 16:50
特刊-精神樂活(Ⅱ)- 超越困境
- Aug 13 Wed 2014 16:36
特刊-精神樂活(Ⅰ)- 本性的掌握
- Aug 06 Wed 2014 16:29
走出酒癮的陰影~覺知腦力的不足,逐步向上提昇~(下)
- Jul 30 Wed 2014 12:19
走出酒癮的陰影~覺知腦力的不足,逐步向上提昇~(中)
- Jul 28 Mon 2014 13:30
特刊-思覺失調症的醫學觀<認識思覺失調症~支持精神分裂症更名~>
- Jul 16 Wed 2014 17:08
走出酒癮的陰影~覺知腦力的不足,逐步向上提昇~(上)
- Jul 09 Wed 2014 15:47
揮不去的緊張與煩惱~面對失眠、容易緊張、容易煩惱的個性~(下)
~~前文回顧~~
揮不去的緊張與煩惱~面對失眠、容易緊張、容易煩惱的個性~(上)
揮不去的緊張與煩惱~面對失眠、容易緊張、容易煩惱的個性~(中)
第2個層面的建議是,針對已經有失眠、容易緊張、煩惱、甚至連帶有肌肉酸痛、腸胃不舒服等的身體不舒服症狀,也就是已經有焦慮症的人,如果症狀的出現還不算太頻繁,也不是太嚴重,不會那麼痛苦不安時,建議可以參考第1個層面的方法,加強心腦操練,應該就可以逐步地改善他們身體不舒服的症狀,逐步體會善用日常生活壓力的技巧,而體會到警覺度的正性循環(相對於惡性循環)。如果症狀已經使病人感到非常痛苦,失眠症狀也很嚴重,甚至感到身體明顯疲憊、情緒易怒、工作效率變差、人際關係品質也變差,此時建議病人應該看精神科醫師,也需要接受短期的精神科藥物治療。
- Jul 02 Wed 2014 12:57
揮不去的緊張與煩惱~面對失眠、容易緊張、容易煩惱的個性~(中)
~~前文回顧~~
揮不去的緊張與煩惱~面對失眠、容易緊張、容易煩惱的個性~(上)
~~繼續閱讀~~
揮不去的緊張與煩惱~面對失眠、容易緊張、容易煩惱的個性~(下)
從動物實驗的結果予以推論,一般有這種精神病理的人,在面對種種事情時,腦內過度、持續性的焦慮不安反應,是因於前額葉皮質的調控能力有所不足的影響。
- Jun 25 Wed 2014 14:09
揮不去的緊張與煩惱~面對失眠、容易緊張、容易煩惱的個性~(上)
我在做精神健康的演講時,聽眾們經常會提到的一些問題包括:「容易煩惱、經常睡不好、容易緊張,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子」,「很擔心得一直服用鎮靜劑,尤其擔心要服用安眠藥,很害怕會服藥成癮」。有些聽眾朋友說,即使有服藥,但是遇到情緒不好的時候,服藥也沒有效。也常有人覺得疑惑,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自己變得容易緊張、手不停地流汗、胸悶、經常容易腸胃不舒服等等。我覺得,這些長期的困擾,已經使得他們的人生過得沒什麼樂趣可言了。
- Jun 18 Wed 2014 13:21
從容優雅過日子 ~化解過度警覺的負擔~(下)
- Jun 11 Wed 2014 14:21
從容優雅過日子 ~化解過度警覺的負擔~(中)
- Jun 04 Wed 2014 16:20
從容優雅過日子 ~化解過度警覺的負擔~(上)
所謂警覺,是一種基本的精神功能。警覺度高表示我們是清醒的,能對周圍環境做密切的關注,能發揮腦力對周圍的環境做適當的應對進退,能有效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要求,能有效率地把每天該做的事處理妥當。
- May 28 Wed 2014 15:59
迎接陽光 ~脫離罪惡感~ (下)
2012年1月拍攝於台北
~前文回顧~
(4) 病人要能學習或發展參加種種活動的習慣。由於病人天性內向些,長期以來有依賴別人才參加活動的傾向,所以,開始時需要有以前認識的朋友、志工團體的同事、或家屬幫忙帶動她,帶領她參與三五成群的朋友群。
- May 21 Wed 2014 11:32
迎接陽光 ~脫離罪惡感~ (中)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以精神樂活的觀點來考量,因為病人本性內向,傾向於把種種事情和情緒放在心裡面,也不太容易去參與朋友間或社團中的活動,所以顯得孤立、離群索居。
- May 14 Wed 2014 11:45
迎接陽光 ~脫離罪惡感~ (上)
2005年9月拍攝於希臘
臨床上,我們常看到一些長期處在憂鬱狀態中的病人,他們的臨床診斷是大家所熟知的憂鬱症。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在充滿了許多化解不開的心情負擔,整個人生中充滿了濃濃的憂鬱,連帶不愉快的感覺。
- May 07 Wed 2014 14:06
如何過得自在 ~自己不是他人言談的中心點~ (下)
(3)建議病人,對自己過強的人際敏感性要多加分析與體認。
所以,她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嚴重發病時,那種感受到周圍草木皆兵、處處有人想傷害她的經歷。鼓勵她了解自己過去病情嚴重時,是因為腦功能異常而造成一些異常症狀,經過治療後,目前症狀已經不存在了。
- Apr 30 Wed 2014 12:13
如何過得自在 ~自己不是他人言談的中心點~ (中)
就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如何用心免除這種不自在的感受,可能是這位病人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功課。如果她能夠照常肯定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也能跟同事有良好的互動,並且享有跟男友穩定的關係,她確實可以給自己更堅實的自我肯定。
- Apr 23 Wed 2014 12:02
如何過得自在 ~自己不是他人言談的中心點~ (上)
我有一位病人,她從念大學起就在公司行號裡打工,對於各項業務都很熟練。畢業後,她進入一家很有制度的公司工作,一直擔任科員的角色。因為工作能力強,經驗又豐富,過去的上司非常欣賞她,她跟同事之間也都相處得很好。
然而,上班5、6年後,她開始覺得別人好像對她帶有批判的眼光,特別會排擠她,刻意聯合起來,要害她,甚至對她的生命有威脅性。
- Apr 16 Wed 2014 11:29
找回自我 ~拋開工蟻式的生活~ (下)
(4) 建議病人要簡化自己的生活內容。病人所負責的婆家、娘家、子女、及職場的種種責任,確實過於繁瑣。因為她積極任事的個性,在旁人的褒獎聲中,不知不覺地攬下太多重要及不重要的事,自己一肩全盤扛下。
- Apr 09 Wed 2014 10:39
找回自我 ~拋開工蟻式的生活~ (中)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這位病人如果能對一個人的腦力有限性及可用的時間有限性,能有所認識,她才有可能對人生所面對的人、事、物及時間4個面向做出適當的安排及掌握,才能以從容的態度來按部就班地完成在現實生活中被期待及被要求的種種事情。
- Apr 02 Wed 2014 11:54
找回自我 ~拋開工蟻式的生活~ (上)
以一般社會常理而言,大家都會認為認真做事是一種美德。為家人盡心盡力、努力貢獻社會、工作賣力盡責都是受大家褒獎、表揚的行為,也是普遍的社會道德、正面的價值觀。然而,也有些積極任事、被人讚譽有加的人,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突然感覺到自己精疲力竭,像是被掏空了,失去了奮鬥的動力,變得自怨自艾起來。
- Mar 26 Wed 2014 15:45
走出傷痛 ~至親的困擾~ (下)
- Mar 19 Wed 2014 17:18
走出傷痛 ~至親的困擾~ (中)
從精神病理的觀點來看,這位病人顯然生性對周圍的人、事、物相當敏感,種種人、事、物的變化都會讓她有強烈的感受,這也是她喜歡音樂、文學的可能原因之一。她描述自己在看電影時,會因為對劇情有強烈的感受,以致連續悲傷好幾天。
- Mar 12 Wed 2014 11:57
走出傷痛 ~至親的困擾~ (上)
在我的診療工作中,有一種個案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通常這類個案從小到大,因為種種家庭中的因素而造成內心的創傷,在過去精神分析盛行的年代中,任何一位個案都可以成為精神病理探討的主題。現在的精神醫學講究腦的生物學病理,所以對於病人因為過去心理創傷引發的憂鬱、焦慮、對人生的種種怨懟、對生活不滿意的精神病理狀況,都可以用一些適當的藥物來給與幫忙。對大部份人來說,兒時的一些創傷經驗,大致上應該都可以安穩地渡過,或是從不好的家庭環境中成功地調適過來,而且都還能開創人生快樂幸福的新格局。然而,對於部分在兒童或青春期經歷過嚴重心理創傷的人而言,他們卻是一直都生活在痛苦的經驗與回憶中。藥物的治療雖然能提供部分的幫忙,不過他們的生活依然是陷在舊有的泥淖中。
- Mar 05 Wed 2014 11:57
生氣,壞了事 ~個性敏感的心腦操練~ (下)
(3) 關於心腦操練的步驟,我建議做足定氣靜的練習(精健道,第2道,註1)。
當自己腦力不夠時,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產生不安、焦慮或生氣。此時,可以經由足定氣靜的運用,使自己及時穩住陣腳,不至於有不恰當的情緒反應。
- Feb 26 Wed 2014 14:13
生氣,壞了事 ~個性敏感的心腦操練~ (中)
就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人是群體的動物,需要跟別人生活在一起才會真正覺得快樂,也才能完成要達成的工作。敏感性過強的人,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敏感性的好處,而是因敏感性過強而對別人過度防衛,以致無法建立好在現實生活上所需要的人際關係,他就無法在現實生活場景中好好發展。
- Feb 19 Wed 2014 11:00
生氣,壞了事 ~個性敏感的心腦操練~ (上)
- Feb 12 Wed 2014 13:29
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養兒防老一場夢?~ (下)
就心腦操練的觀點,我有幾點建議可以提供給現代上了年紀,為人父母者做為參考:
(1)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婦人,她喜歡田園交響樂,我就引導她從自己熟悉的、所謂的田園,也就是過去的生活內容,作為延續過去生活習慣及態度的基礎。
- Feb 05 Wed 2014 11:42
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養兒防老一場夢?~ (中)
事實上,婦人從年輕起就為家庭打拼,歷盡風霜,努力經營家庭,用心帶孩子,兒女最後都學有所成,也有良好的工作,是社會的中堅份子。婦人言談中,不只是對媳婦的冷言冷語不諒解,也對兒女的不理不睬感到傷心。
- Jan 29 Wed 2014 10:53
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養兒防老一場夢?~ (上)
隨著時代的演變,傳統上一向講究倫常的社會,如今竟然不時會看到或聽到一些令人搖頭嘆息的天倫悲劇。例如, 據報載,新北市某李姓男子因不滿父親財產分配不公,罔顧父親曾多次給錢花用,竟在住處外牆及地面噴漆及掛白布條,辱罵父親「可惡至極」(註1:自由時報,2013.04.10)。苗栗黃姓男子,因分產及停車問題,跟哥哥拳腳相向,連父親也被打得頭破血流(註2:華視新聞,2013.04.05.12:00)又如某公司葉姓負責人,被母親指控,在父親過世後不僅不治喪,侵吞父親遺產,還想棄病母於養老院(註3:自由時報,2010.03.02)。
- Jan 22 Wed 2014 11:27
精神困擾的因緣 ~體質、環境因素與精神健康~ (下)
~~前文回顧~~
根據此病程演變的研究發現,我建議當老師或家長發現原來乖順、活潑、快樂的孩子,雖然很聽話,也用功,但成績卻愈來愈不盡理想,情緒變得不穩定、較易怒、易不安或傾向憂鬱,或變得更內向、不合群、甚至有不想上學的態度時,不宜以道德判斷的言語來批評孩子,而是應該跟孩子多接近、多花點時間跟他談一談、多講講話,讓孩子談上學、上課、跟朋友在一起有沒有感覺到什麼思考與知覺上相關的困難,或心理困擾。然後針對他的困難給予引導、安慰、鼓勵。
- Jan 15 Wed 2014 11:17
精神困擾的因緣 ~體質、環境因素與精神健康~ (中)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就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面對嚴重精神疾病的體質因素,有幾個關鍵性的觀點可供一般大眾參考:
- Jan 08 Wed 2014 14:19
精神困擾的因緣 ~體質、環境因素與精神健康~ (上)
一般人普遍有一種想法,認為「精神病是會遺傳的」。精神科醫師在平常的診療過程中,也常會被家屬詢問,如果家人中有一個親人罹病,自己會不會也發病?會憂慮,子女會不會也發生精神病?很顯然的,家族中只要有一個人發生精神疾病,就會給家人帶來相當大的、有形或無形的困擾。除了因為疾病本身牽涉到治療上的問題、對病人照顧的問題之外,另外還有一層抹不掉的隱憂,就是精神疾病會不會在其他健康的家人中發生。
- Jan 02 Thu 2014 13:52
增強腦力 ~腦力的操練~ (下)
在第三個階段中,要進行提昇腦功能的操練,也就是學習善用壓力。在第二個階段學習面對生活挑戰與壓力的過程中,就是在學習面對環境應對進退的心理技巧,學習在環境變動中,能找到對應角色的新平衡點。
- Dec 25 Wed 2013 11:35
增強腦力 ~腦力的操練~ (中)
- Dec 18 Wed 2013 11:53
增強腦力 ~腦力的操練~ (上)
不論在臨床上,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不少人是處在腦力不夠用的狀態下。例如有些人會因為工作忙碌,缺乏休息,引發情緒暴躁;因為事情太多,煩惱太重,也會使腦力負荷不起,產生失眠的現象。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原來的精神疾病治療得相當成功,已經沒有什麼精神症狀的困擾,也很高興能夠找到一份工作,但往往在工作1、2個月後,又開始出現睡眠品質不好、情緒不穩定的狀況,甚至引發原來精神疾病的惡化。
- Dec 11 Wed 2013 15:45
退一步海闊天空 ~會否小人當道~ (下)
如果能仔細觀察、思索當下面對的困難,才能對目前當下的情節有真實的掌握。這時候,會產生兩種判斷的結果:(1)當下面對的困難是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以內、或可用的資源的範圍內解決的,(2) 當下面對的困難是自己能力或可用資源不足以解決的狀況。
- Dec 04 Wed 2013 14:37
退一步海闊天空 ~會否小人當道~ (中)
我們設想一下,在二、三十年前的社會運動中,這些熱心人士若是不能以理智面對冷酷的社會反應,採取退一步、轉個身的方式,可能會悲壯地以視死如歸的態度,採取暴力、激烈的社會運動方式,結果反而會折損他們的組織能力,變得更不為社會大眾接受,也不能繼續累積他們的熱情、知識、反核的能力,更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帶動台灣的新社會運動。
- Nov 27 Wed 2013 10:39
退一步海闊天空 ~會否小人當道~ (上)
有時人生中的許多遭遇,如果能退一步、換個角度來看,會多出一些迴旋的空間,讓自己可以施展理智判斷,達到一種海闊天空的心境。在面對人生的難題時,不一定需要在當下勇敢地向前衝,若是能稍緩一下,轉個彎,等換個角度看清楚另一面時,或許可以想出更理想的面對或處理難題的方法。所以,我鼓勵在遭遇難題時,退一步、轉個彎。
- Nov 20 Wed 2013 11:54
失落 ~從親密關係失落中走出人生新境界~ (下)
~~前文回顧~~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對於現代社會普遍的失落現象和場景,我覺得有兩個議題值得加以討論:
(1)要了解所謂的互相依賴的親密關係在現代社會的可能多元變化。也就是說,現代社會是動的社會,人際互動、工作上的變動、對人生觀點態度的多元性,架構出一種富有變動性的人際關係,包括親密、互賴的關係也具有相當變動性。
- Nov 13 Wed 2013 10:30
失落 ~從親密關係失落中走出人生新境界~ (中)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依一般常情,兩人有緣相逢,彼此互相照顧,發展出依賴親密關係,這是何等深厚的因緣。但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兩人無法繼續維持這種關係時,若是能彼此互相鼓勵、安慰、包容,祥和分手,這是值得鼓勵的。在分手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出現一些生氣的反應,或說出一些傷人的話,這時候應該彼此互相理解,接納對方的情緒反應。
- Nov 06 Wed 2013 11:11
失落 ~從親密關係失落中走出人生新境界~ (上)
社會媒體經常會報導一些因為原本擁有的東西、尤其是愛情發生變化時,當事人做出的種種不理性行為,如自殺、殺人。在人世間,情感失落是一種普遍常見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可能會遇到這類狀況。在現代社會中,結婚年齡延後,國家經濟發展遲緩,工作難找或是工作不穩定,薪水不如預期理想,現實生活中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事,大家經常得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
- Oct 30 Wed 2013 14:58
心虛與自信 ~步步為營的生活與心腦操練~ (下)
前面提到的自覺處處不如人的案例,因為她經歷過嚴重的精神疾病的困擾,一下子要她回到原來的生活場景,的確讓她有抬不起頭的感覺。而且她在這同時,還是殘留一些因信心不足而引發的關係意念,經常會把別人平常的對話加以引申,把別人無特別用意的話解讀為有意義的批評。
- Oct 23 Wed 2013 10:21
心虛與自信 ~步步為營的生活與心腦操練~ (中)
這位女性案例原本個性上有要求完美的傾向,對未來充滿憧憬,但半年工作下來,讓她對自己產生莫名的懷疑,擔心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能在公司裡有良好的表現,也懷疑自己是否不可能得到上司的任何一句讚賞,連在堂姐面前也覺得抬不起頭來。這種生活場景讓她產生極度的不安、焦慮,甚至覺得人生沒有未來。最後在極度恐慌、憂鬱之下,不得不請長假休養。顯然她已處在一種對自己喪失信心、恐慌的狀態,致使她的工作表現不如自己預期,也不如上司及同事的預期。
- Oct 16 Wed 2013 15:03
心虛與自信 ~步步為營的生活與心腦操練~ (上)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對於遭遇困難、挫折的子女、親友、同事,常常鼓勵對方要對自己有信心、要開心點、要有正向思考。這些話講起來容易,但對於正處在心虛與沒有自信狀態的當事者而言,不可能單憑這一句話就能挺起胸膛,把自己鞏固起來。
- Oct 09 Wed 2013 12:00
從「青年好窮」談起 ~人該如何窮則變、變則通~ (下)
從精神健康(www.mhf.org.tw)的角度來考慮,人在精神飽滿的狀態下,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提出好的、建設性的意見,因此必須有規律的生活,晚上能在12點以前上床睡覺,讓腦獲得足夠的休息。在精力充沛的狀態下,即使工作中遭遇挫折,也能夠冷靜面對、清楚地分析,累積自己的經驗和資歷,學習掌握情緒,化解不安、焦慮,從挫折中學習成長,這樣才能增強自信心。
- Oct 02 Wed 2013 10:23
從「青年好窮」談起 ~人該如何窮則變、變則通~ (中)
西方價值之輸入,台灣傳統文化融合儒道釋的生活型態與價值明顯地崩解,甚至喪失掉了。社會上部分迷失人生方向的人,可能只陶醉於表淺的個人主義,講究所謂的「自由」,顯得我行我素,不重視社會規範,不願意負擔責任感,也忽略了工作在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工作之中,不論是跟同事意見相左、工作壓力大一些、或是對老闆有意見,只要感到有一點不順心、不愉快就馬上離職,而不會想要學習面對問題、處理歧見、累積經驗。一再換工作的結果,自然無法取得工作的資歷,間接地也導致薪水無法理想地增加。
- Sep 25 Wed 2013 15:14
從「青年好窮」談起 ~人該如何窮則變、變則通~ (上)
2012年9月3日的自由時報上,不由得人不注意的是斗大的標題「青年好窮 收入倒退17年」。新聞的內容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2011年未滿20歲及35-39歲者的平均年所得均不如15年前的水準,30-34者甚至創下近17年來的新低。台灣年輕人的所得收入大倒退,成了「青貧族」。
- Sep 18 Wed 2013 12:59
迷失在現代媒體叢林 ~ 善用媒體資源~ (下)
面對現代豐富的媒體資訊,應可從其中搜尋到諸多有利個體自我成長、豐富精神內涵的素材。所以在現代生活中,要對時間做好適當的安排,除學習、工作、休息、運動等必要時間外,在每天或每週的生活中,可從報紙、雜誌、電視、網路上如叢林般的媒體資訊中,選擇有利自我成長的4成份,搜集那些好的、可用的資訊。
- Sep 11 Wed 2013 10:59
迷失在現代媒體叢林 ~ 善用媒體資源~ (中)
所謂的個人精神內涵有4種重要的成份:(1) 個體的自然性:個體自我是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所謂大自然包括最基本的身體相關生物學及個體存在的周圍自然環境;(2) 個體的養育性,即自我的成長性。人隨著年紀漸長而逐漸成長,這個過程是要被教養、養育、訓練的;
- Sep 04 Wed 2013 10:46
迷失在現代媒體叢林 ~ 善用媒體資源~ (上)
- Aug 28 Wed 2013 18:38
困住在孤島上 ~ 三五成群的未來性~ (下)
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人的精神功能來自腦力,腦是生物性的器官,在迎接所面對的衝擊時,腦的耐受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增加耐受力,一方面必須了解腦力是有限的。當衝擊過大時,連一般常態的正常人或曾經很成功的人,腦力也可能會不夠用。至於從小到大不曾操練腦力的人,腦力的承受能力相對會較低。甚至有人天生腦力脆弱,承受衝擊時更顯得弱勢。
- Aug 22 Thu 2013 16:38
困住在孤島上 ~ 三五成群的未來性~ (中)
這個故事啟發我們,在講究個人主義的台灣當前社會中,可以思索值得開創另一個未來的可能性,也就是如何讓類似孤島的鄰里、村落、部落中的各個家庭開始有所互動。倘若這種鄰里、村落、部落裡的家庭間能夠互動,或許就可以有機會避免發生類似媒體報導的、令人遺憾的人生悲劇。
- Aug 14 Wed 2013 13:58
困住在孤島上 ~ 三五成群的未來性~ (上)
有位企業家在捐款給精神健康基金會的時候問道:「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在談起不少社會底層的民眾生活過得不好時,一般人通常會有一種想法,認為政府已經有一套措施在幫忙低收入、弱勢的團體。然而事實上,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的的確確還有一些生活困頓,但是又不符合現行救助標準的民眾,他們的生活未必好過那些符合標準、登記有案、接受政府扶助的民眾,對於這些民眾面臨的困境,是否需要靠民間的力量加入幫忙呢?
- Aug 07 Wed 2013 11:38
脫困 ~越過婚姻生活中的適應障礙~ (下)
~~前文回顧~~
我的建議是,病人要想超越婚姻生活中的適應障礙,首先要對丈夫的人格特質加以了解,但瞭解後要病人寬恕對方,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務實的做法是藉對丈夫人格特質的了解,採取對應的反應策略。以這位病人來說,顯然她的生活環境受到傳統文化價值觀明顯的束縛。內科醫師在了解病人的狀況後,目前已將病人轉介到精神科門診,對病人而言,這應該是個很重要的治療契機。
- Jul 31 Wed 2013 10:36
脫困 ~越過婚姻生活中的適應障礙~ (中)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話說病人在25歲時,透過親友介紹與丈夫結婚,婚後因為體諒丈夫工作忙碌,辭掉自己原本非常喜歡的工作,一心一意跟丈夫一起打拼家庭事業。結婚時病人對丈夫的為人還不是很清楚,結果結婚後愈來愈覺得莫名其妙,不明白為何丈夫要求自己把過去賺的錢及銀行存褶都交出來,轉到丈夫的戶頭中。
- Jul 24 Wed 2013 11:38
脫困 ~越過婚姻生活中的適應障礙~ (上)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是冤家不聚頭」,放眼望去,這個社會中不知有多少的怨偶存在。根據今日新聞網的報導(註1),行政院主計處的人口普查統計顯示,2011年共有5萬7千多對夫妻離婚,15歲以上離婚人數飆破140萬人,離婚人口佔總人口的7.32%,特別的是50到64歲的離婚率比10年前增加2倍以上。而在現實生活的場景中,朋友間經常會有人聊到自己本身或是親戚、朋友、同事所遭遇到的婚姻困擾,或是互相吐苦水、抱怨,同時彼此支持、打氣。通常在彼此互相鼓勵下,大家還能夠渡過婚姻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家庭問題。
- Jul 17 Wed 2013 11:51
精神樂活:絕對性與相對性 ~思覺失調症病人也要樂活~ (下)
一般腦力充沛、無精神困擾的人,其腦力具有彈性,所以可追求挑戰性高的職業,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人脈網路。他們在事情多時可能時間不夠用,也許得熬夜,但是雖然在高度壓力下,因為他們的腦力彈性夠,只要適度短暫的休息就可以恢復腦力,很快就能恢復到腦力平衡的狀況。
- Jul 10 Wed 2013 10:59
精神樂活:絕對性與相對性 ~思覺失調症病人也要樂活~ (中)
經現代腦科學研究,這些病人的認知功能及神經生理功能都有某種程度的障礙,尤其是第二、三類型的病人更為明顯。至於第一類型病人的認知功能,一般來說都維持在還算正常的範圍內。不過不論那一類型的病人,其共通特性是在現實生活中,腦功能的耐壓程度都只能達到一定水準,如果學校功課、職場工作壓力太大時,都很容易發生因壓力造成腦功能不穩定的狀態。
- Jul 03 Wed 2013 10:21
精神樂活:絕對性與相對性 ~思覺失調症病人也要樂活~ (上)
有位思覺失調症的病人,長得十分清秀,平常生活中雖然話不多,但因為相當乖巧,又是3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妹妹,很得家人疼愛。這位病人在大學畢業後曾出國留學,但是留學生涯不太順利,最後因為精神狀態不穩定而回國,回國後一直跟家人同住。
- Jun 26 Wed 2013 13:57
在經濟不景氣中的樂活之道 ~充實腦力,由當下走向未來~ (下)
以台灣大環境欠佳的現況,要想渡過困境,應該以精神樂活之觀點來考慮,有幾點可行策略:(1) 只憑個人的力量想撐起一片天可能如螳臂當車,難以成事。若能善用群體的力量,找回傳統中鄰里互助、念情誼的美德,同心協力,才能共存共榮。在不安定中,需要改變個人主義、強出頭的運作觀念,以人與人唇齒相依,需要同舟共濟為思考的出發點。
- Jun 19 Wed 2013 13:58
在經濟不景氣中的樂活之道 ~充實腦力,由當下走向未來~ (上)
西元前5世紀時,著名的哲學家亞理斯多德提出假設,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目標的,這些目標都是「好的」,被他稱之為至善的最終目標則是「幸福(eudaimonia,活的很好)」。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英國的邊沁和米爾則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米爾更主張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維基百科,註2)。
- Jun 11 Tue 2013 15:05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下)
~~前文回顧~~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上)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中)
在現實環境中,因經濟停滯,往往出現一職難求的窘境。在此時,繼續學業進修雖然也是一個辦法,但卻不宜藉口念書來逃避謀職的壓力。
- Jun 05 Wed 2013 11:50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中)
~~前文回顧~~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上)
~~繼續閱讀~~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下)
其實生命是多元性的,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我見過一位母親,她的長子自幼聰穎過人,父母為了造就他不惜變賣家產,供他出國留學。然而當他學成之後,既滯留國外不歸,也不理睬家人。相對的,次子資質魯鈍,父母經常責備他不爭氣、不努力用功,後來發現他原來是位邊緣性智能不足者。
- May 29 Wed 2013 10:32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上)
一個社會需要有某種制度的規範才能順利運作,而制度的建立則須以法律的規範為立基點。以醫療行為為例,我們一再強調的人性化醫療,就必須靠法律做最後底線來操作,這是對於醫病雙方的一種保護措施。
- May 22 Wed 2013 11:56
保養頭腦、免於煩惱 ~面對焦慮的困擾~ (下)
~~前文回顧~~
不論是專業人員或病人,基本上都不主張長期服藥,尤其是緊張的病人更會擔心長期服藥的問題,因此更需要強調頭腦的保養。保養頭腦的技巧要從每天日常生活習慣中去培養,共有3個步驟:
- May 15 Wed 2013 17:17
保養頭腦、免於煩惱 ~面對焦慮的困擾~ (中)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以精神病理分析,個案的腦工具本身有體質上的特性,在面對新鮮的事物及人生的變化時,警覺度比一般人高,緩和不下來,尤其是當事情連續發生時更無法放鬆。這種警覺度經過日復一日逐漸加重,最後變成高度而持續的警覺狀態,完全無法放鬆。
- May 08 Wed 2013 15:05
保養頭腦、免於煩惱 ~面對焦慮的困擾~ (上)
- May 01 Wed 2013 16:32
從爭吵中累積智慧 ~信任與謙虛是有效溝通的不二法門~ (下)
儒家相信人性本善,佛家則認為人人皆有佛性,只是各種現實因緣,蒙蔽了原有互助、互信、友善的本質,因此佛家才會強調修行。在精神樂活的概念中,頭腦本身是具有善念的,但因為外在的限制、心理的反應,使得觀察外在事務的腦功能遭到扭曲(註1),以致原先恩愛的夫妻覺得生活在一起變得愈來愈痛苦,原本的好同事、好朋友也在不知不覺中漸行漸遠,甚至反目成仇。如果想要改善這種爭執不斷、針鋒相對的狀況,就應該趕快展開心腦操練。
- Apr 24 Wed 2013 16:00
從爭吵中累積智慧 ~信任與謙虛是有效溝通的不二法門~ (上)
臨床上常看到一些夫妻,為了一些日常生活的芝麻小事意見不合發生爭執,繼而彼此互相傷害,雙方痛苦不已。一般總認為夫妻吵架是常事,但是爭吵之後如果問題並沒有化解掉,日積月累下來,往往導致當事人出現失眠、憂鬱、焦慮或各種身心症狀。看到這種景況,不由得感嘆,過去恩愛的一對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走到現在這個地步。
- Apr 17 Wed 2013 13:38
明天不會更好!怎麼辦! ~增加心理韌性~ (下)
(3) 除這些可直接對腦力的保養及操練外,建議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要把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生活上的變動,當作是心腦操練的素材。它的基本方法是要自我覺知(精健道第6道,註7),或自我分析自己能力的可能性,也要分析現實環境的可用條件,然後根據自我的了解及對外界環境的掌握,去定位自己的角色,使自己能有所作為。
- Apr 10 Wed 2013 16:13
明天不會更好!怎麼辦! ~增加心理韌性~ (上)
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對全國代表性社區民眾日常生活感受之調查(註1),發現在2012年有4成7的民眾認為明天不會更好,同時因為生活壓力產生的身心不適症狀普遍發生,發生率達35%。這個數據顯示,這一年來因為台灣社會生活上的困難,顯然已帶來直接不良的影響,導致民眾產生身心壓力反應,以及對未來人生的不肯定性。
- Apr 03 Wed 2013 10:24
順利掌握自己的睡眠 ~做自己頭腦的掌舵者~ (下)
- Mar 27 Wed 2013 17:00
順利掌握自己的睡眠 ~做自己頭腦的掌舵者~ (中)
- Mar 20 Wed 2013 12:09
順利掌握自己的睡眠 ~做自己頭腦的掌舵者~ (上)
酒精和藥物的濫用,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令人頭疼的問題。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一些個案,在酒醉或喀藥後釀禍,或是為了跟家人要錢買酒、買藥發生衝突,甚至發生弒親的慘劇。酒癮和藥癮的危害,小至個人失去工作、家庭破碎,大至發生車禍、做出衝動暴力犯罪行為,個人、家庭、社會都為此而付出極大的代價。
- Mar 13 Wed 2013 14:26
拓展心田、路更寬 ~如何看待婚姻中的石頭~ (下)
- Mar 08 Fri 2013 11:44
拓展心田、路更寬 ~如何看待婚姻中的石頭~ (上)
婚姻30多年,是一場空,且是永無止盡的負擔,這是一位婦人(李太太)之感嘆。年已60歲,子女也皆已長大,各自離家自我發展。她顯然無法再忍受跟丈夫在一起的生活,覺得度日如年、人生前途晦暗、情緒低落,看不到所期待的未來。
- Feb 06 Wed 2013 15:13
轉個彎看待人生 ~發揮生命的價值~
2000年殘障奧運的馬拉松競賽中,一位失明的無名小卒Henry Wanyoike在領跑員的帶領下,出人意料之外地一路領先,贏得冠軍(註1:Times Sep 3, 2012;註2:香港文匯報,2005.11.23)。這位來自肯亞小村落Kikuyu的Henry原先是肯亞國家隊的後備隊員,憧憬著能靠馬拉松賽跑出人頭地,沒想到在1995年20歲的某天,
- Jan 30 Wed 2013 14:30
腦科學與浪漫的愛情 ~讓愛情提昇人生的境界~ (下)
~~前文回顧~~
一個人對腦的掌握不穩時,最好是安排時間陪伴他(她),一起坐坐聊聊,談談他(她)的痛苦感受與生活狀況,但也不要一直敘說其痛苦之場景,適可而止,最好要安排些活動,如一起喝杯茶、喝杯咖啡,共同進行些活動,例如去看一場電影,看一個電視節目,去參觀博物館或其他種種展覽,把心境移到更寬廣的時空與場景。
- Jan 23 Wed 2013 11:42
腦科學與浪漫的愛情 ~讓愛情提昇人生的境界~ (中)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現在的人生活面向很多元,期望也多,戀愛過程中的變動性也比過去大得多。由於腦部反應是生物性的反應,每個人的生物性反應是固定的,具有腦部反應強烈特質的人,往往有重蹈覆轍的傾向,
- Jan 16 Wed 2013 15:27
腦科學與浪漫的愛情 ~讓愛情提昇人生的境界~ (上)
媒體上不時地會報導一些男女由甜蜜關係中分手時爆發的情殺案,有些時候兇手更是採取極端的玉石俱焚手段,一同踏上不歸路。談戀愛的親密關係是一個過程,兩個人從相識、互相吸引開始,到愛情發生,理智上互許終生,並結為夫妻,一般均能在親友之祝福、祖先之加持下,白首偕老。可惜的是,有些伴侶之親密關係最後走到變質、陷入困境的地步。在這整個戀愛的親密關係過程中,人的腦子裡面會發生許多的變化。
- Jan 09 Wed 2013 15:46
人格病態 由腦觀之 (下)
從行為介入治療
以融合神經科學與文化進行心腦操練、追求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以上種種的腦科學與相關分子生物學、遺傳流行病學研究,似乎已經找出因應這類人格特質的方式。一旦家長或老師注意到孩子有人格病態的早期徵兆,例如發現孩子不關心、不了解、不尊重別人的意圖或情緒變動感受,
- Jan 02 Wed 2013 16:42
人格病態 由腦觀之 (上)
2011年7月22日,挪威奧斯陸一名32 歲的男子一手策劃了一件爆炸案和槍擊案,造成近百人傷亡,事後從該殺手1500頁的小冊子中發現,他至少在2009年秋天就開始冷靜籌劃這項攻擊行動。10幾年前轟動台灣社會的陳進興事件,也是一個明顯的案例。無可諱言的,這類事件所造成的震撼和衝擊是難以估算的,導致社會人心惶惶、浪費龐大的社會資源,諸多死傷者及其家屬的傷痛久久難以敉平,無怪乎媒體常對這類的瘋狂殺人犯冠上「殺人魔」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