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個人精神內涵有4種重要的成份:(1) 個體的自然性:個體自我是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所謂大自然包括最基本的身體相關生物學及個體存在的周圍自然環境;(2) 個體的養育性,即自我的成長性。人隨著年紀漸長而逐漸成長,這個過程是要被教養、養育、訓練的;(3) 宗教性,即宗教情操。個體自我成長過程中得面對2種有限性:(a) 身體層面生物學特性的有限性,不論是體力、腦力,因為受限於身體生物學原則,其表現有一定的限度;(b) 面對大自然時(包括天氣、山川、河海等),個體相形之下,自我是渺小、輕微的,不論個體的自我身體生物性或外在大自然的場景(條件)都是有相當程度的不可掌握性。這種個體對有自我的身體以及外在環境的不可掌握性,會產一種敬畏自然的心境,我稱之為個體自我精神內涵的宗教情操。也就是說,個體自我在自己身體與外在自然環境中,人生面對未來的不肯定性,除了會產生敬畏自然的心境外,也會產生一種謙虛的態度來接納自己的有限性。(4) 一種超越的特性。人在有限的自我及不可知的自然環境中,會經歷種種人生的歷練,經由腦功能的運作,個體自我就會對個人的經歷及外在環境產生另一種看法,這就是我想講的超越性,也就是所謂「見山不是山,觀水不是水」的心境。
依精神樂活的觀點,所謂的精神樂活並非平平淡淡、快樂的生活而已。它具有相當立體的性質,是經歷人生種種困境、難題、歷練所成長出來,或渡過來後所達到的一種安舒、自由、幸福、豐富的生活狀態。所以,就精神內涵4成份來說,能善用精神內涵4成份就是從小至大在自己腦力、體力有限性下接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接受其環境與個體內在必然的有限性,並且能在人生種種場景中經歷挑戰、接受訓練,從人生的變動中學習面對人生應對進退的技巧,使個體在經歷愈多後,技巧愈純熟、內在愈豐富。而在具有豐富的人生內涵中,他還是有接受自己受到腦力、體力、大自然環境之必然限制的事實,有明顯的宗教情操,從其人生歷練中習得了謙虛地接納自己、包容自己,也能接納、包容別人的胸懷,而達到一種超越的心境,凡事具有多元的思考。如此。一個人對人生種種表相、挑戰、變化就可以有多元的看法與做法,心境自由、寬廣,能靈活運用應對進退的技巧,而有圓融的性質。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