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5世紀時,著名的哲學家亞理斯多德提出假設,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目標的,這些目標都是「好的」,被他稱之為至善的最終目標則是「幸福(eudaimonia,活的很好)」。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英國的邊沁和米爾則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米爾更主張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維基百科,註2)。在這些思維的影響下,西方人的觀念中比較具有英雄式的概念,會突顯自己,也因為有這種精神,帶動西方世界勇往直前,不斷地有創新發展和突破,造就了現代的西方文明。

而東方文化則注重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尤其儒家思想源遠流長之影響,深入東方社會人心,強調「人者仁也」,推己及人,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重義輕利,在人文環境中發展出家庭、國家意識,而以大同世界為理想。可以說,社會文化特質對個人生活的影響是不容忽略的。然而,近代在西方文明、尤其是傳播媒體強勢的影響下,國人逐漸接受西方的思維方式,開始強調個人、強出頭、講究消費經濟。

西方世界注重經濟成長,從長遠歷史看來,當經濟衝刺到某個程度後,就有可能會因為資源不足,出現停滯或衰退,於是野心者就會發動戰爭,以侵略、掠奪的方式強奪可用資源。

近幾年,世界各地的經濟已經由盛轉衰,台灣似乎也難以倖免。目前社會的經濟幾乎已趨於停滯狀態,成長率不斷下修,失業人口增加,薪水不增還有可能減少、甚至被迫放無薪假,人口老化,養老、退休基金瀕臨破產邊緣,導致人心惶惶不安,怨氣沖天,影響到廣大群眾的生活氣氛。目前固然有許多社會、政治、經濟學家致力於研究不景氣的問題,努力想改善現況,但處在這種場景中的個體,可否也設法找到任何可茲依循的因應之道呢?

目前的社會陷於物價高漲,民眾害怕失業,擔心退休金可能不保,對政府的福利措施不能、也不敢有所把握,壓力感受持續攀高。雖然就長期觀察,社會環境總是有好有壞、有起有伏,不可能長久持續低迷不振,大家也期待將來會更好,但在等帶好轉的過程中,首先得撐過目前的困境。

 

~~繼續閱讀~~

在經濟不景氣中的樂活之道 ~充實腦力,由當下走向未來~ (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不景氣 樂活之道
    全站熱搜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