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球村,竟「不可思議」的出現層出不窮的,令人困惑丶不安的靑年人槍擊事件,例如多年前,挪威奧斯陸一位社會青年,竟似孤狼,帶著社會怨氣,對夏令營學生冷血的槍擊事件,造成全球震驚。最近美國德卅(BBC News-中文版)事件,幾年前科羅拉多州(維基百科)事件及最近接連發生的類似事件。美國上下無不氣餒丶生氣丶困惑,而重視校園安全防護的呼聲四起。
全球地球村,竟「不可思議」的出現層出不窮的,令人困惑丶不安的靑年人槍擊事件,例如多年前,挪威奧斯陸一位社會青年,竟似孤狼,帶著社會怨氣,對夏令營學生冷血的槍擊事件,造成全球震驚。最近美國德卅(BBC News-中文版)事件,幾年前科羅拉多州(維基百科)事件及最近接連發生的類似事件。美國上下無不氣餒丶生氣丶困惑,而重視校園安全防護的呼聲四起。
豐富自我的進階表現—多元、豐盈、幽默,人生自然亮麗如花明
面對挫折的樂觀態度—幽默性
上述的這三個特質是根本的,有這三個以後,因為人生經驗多,連結多,就有多種可能性,自然就多元(多元性),自我就會是豐富的(豐盈性),然後呢,就產生有「幽默性」。
自我是精神內涵的一個面向,與腦生物面、心理面是互為相關的
第九道「豐富自我」,傳達的訊息就是要讓腦的發展越細緻,而自我豐富度越來越高。自我豐富跟腦功能提昇,兩個是相關的,自我是精神本質上很重要的內涵。我們平常講精神,尤其宗教界,是講無我,要大愛,要兼愛,這是比較高層次的,意義重大,但不容易做到。
日常小確幸要有,生活大幸福也要累積
用心生活,與人相處有豐厚基礎,自然而然擁有多元思考的心態及能力
小確幸當然是好的,但是不能只有在那個層面。事實上,我在觀察現代人的生活,我總覺得深度不夠,全部都是小確幸,如同在溪邊淺淺的水,萬一稍微乾旱,溪就乾涸,不深厚,不渾厚,尤其現在資訊非常快,非常發達,時尚也非常流行,但是很快就過去了,一直在追,卻沒有時間去做深入的了解。現代生活速度快,東西多,看起來很精彩,但是有一點顯於太淺薄,可能還要講到內在的多元化,讓它可以更多種可能性,也有其他比較深厚的幸福感。
「換一個角度看人生」是重要的心理調適技巧
在此之前,需要與外界人事物多連結,以具備多元的思考及心態
「這件事情就這樣,我們不要這樣想,順順過日子就好。」我們台灣的日常,常常會有長一輩的人,在親友、鄰居辛苦、困難的時候,相互之間這麼打氣、安慰,對晚輩也是常常如此鼓勵。
重獲自在人生與精神健壯
由上面案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活生生的世界𥚃,人生本無常,而「人生的自在性」就得建立在腦-精神功能健壯的基礎上。如此,在變動人生旅程的無止盡挑戰中能不時地「跨越人生的困境」,又能一直地「演進新生命的人生」,人生因而具有「自在性」。也就是說,在腦-精神功能健壯的基礎上,腦力是充沛的。
另一位案例,因長期失眠來就診,有明顯的焦慮與憂鬱症狀,不時對家人大發脾氣,幾個月來,時常因心悸厲害,害怕有心臟病而不時到急診室就診。每天日子一直忙於他工作的發展,擔心工作發生問題。忙丶責任重,一心想多賺錢,要給母親放心、安心與安全。
精神困擾者的生活泥淖與腦力
精神困擾者的生活泥淖,是一個令人困擾的生活場景,但它普遍存在我們周遭。身為精神科醫師就是要面對精神困擾者每天波波折折的生命故事。精神功能源自頭腦,是處理丶面對生活環境種種挑戰的能力來源,這種精神功能就是面對日常生活變動與挑戰的精神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腦力」了。若腦力充沛丶精神功能健壯,雖然有人生的種種挑戰,也不會發生過強、不舒的身心壓力反應,當然就不會發生精神困擾或「精神疾病」了。
精神困擾或疾病者運用精神健康評估幫助自己
我認為有精神疾病的人,善用量表對他幫忙一定很大。疾病的診斷諸如有病,沒有病,嚴重度,治療方針與計畫,藥物的種類和劑量等等,這些都交給醫生。我們個人自己需要將心力放在提昇精神健壯度上,除了疾病症狀干擾以外,自己要知道我這個人整體的精神健康狀態如何,醫生重在於疾病的治療,可以的話,他也會引導病人走向往前邁進,逐步發展正向能量的人生,病人必須好好配合,用心營造整體正向的精神生活。
精神健康評量得分不佳,然後呢?
瞭解精神健康評量得分顯示腦力強度及耐壓度
我們鼓勵大家做精神健康測量,測量起來可能是綠燈,或者是黃燈,或者紅燈。一般來說,做出來的分數假設在80分以上,精神健康的健壯度是夠的,所謂80分/綠燈的意思就是,他能夠耐得住生活的種種衝擊,他可能處在壓力之下,或是遭遇突然強力的衝擊,但腦力能夠很快彈回來。
思覺功能自我檢測—早期偵測思覺功能障礙或思覺失調症
從臨床疾病到基礎研究,再到大眾教育
在精神健康上,要提昇精神健壯度特別困難的,就是嚴重的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是其中之一。傳統上,都是很嚴重才去看病,就會造成腦的傷害比較明顯,因此,日後復元上恢復程度有一定的限度。
醫學儀器或研究評估必要性
醫學理學檢測尚不能測量一般人的精神健壯度
這個時代非常重科技,而且大家喜歡做檢查,藉由科學儀器檢測數值來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例如血液檢查、心電圖、X光檢查,還有這兩年很多人都做過的新冠肺炎快篩或PCR檢測,都是我們很熟悉的醫學檢驗,但是這些理學檢查,適合用在精神健康或是精神健壯度檢測嗎?這就回到最前面提到的精神健康抽象概念這件事了。
精神健康評估的目的、內容及方法
精神健康是主觀的感覺
精神健康算是蠻抽象的概念,我們提到身體健康,一般會認為沒有疾病就是是健康,而精神健康的概念上,要澄清一點的是,精神狀態是一個抽象的感覺,跟身體不太一樣,身體哪一個器官有問題,就是有病了,把它治療好,就回到原來的健康狀況,例如胃潰瘍治療好了,胃就回到健康狀態。
請問胡醫師:
在照顧家人或是與病人長期相處時,偶爾會覺得有喘不過氣,想逃離的感受,即使暫時離開,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跟朋友聊天紓壓,也會掛心,或是覺得有罪惡感。
對於家屬的自我照顧,有什麼建議?
照顧者需要喘息時間與空間替自己加油、補給
了解思覺失調症的疾病特性:(1)病程是長期的,(2)一般情況下,短時間內病情不會有重大變化,照顧者暫時離開是沒問題的
做家屬的,尤其是父母,在這方面有這樣的困擾是可以瞭解的,我看到有些兄姐照顧病人也是如此。家屬也需講求自我照顧,我建議第一是要對「思覺失調症」這個病本身要有完備的了解,
請問胡醫師:
病人因為症狀影響,有時會有跟常人不一樣的聯想,例如身為孩子的他,覺得爸爸咳嗽是在嗆他,有的是看見其他人坐自己的床鋪或是觸碰到自己,是拿走自己的好運,因此常引起口角、摩擦。
對這樣的情況,跟怎麼引導或勸說比較合適?如何幫助病人正向連結?
這種現象是關係意念、關係妄想,在醫學上,它是個症狀,假如症狀太強的話,用藥也是很重要的,除了跟醫生講,調整用藥之外,這種經驗性的想法(意念),短時間內也不會化解。縱使用藥後,沒有那麼鮮明,還是記得有這個經驗。因為是經驗到的感受及聯想,腦細胞已經有這個連結,還是需要靠腦細胞建立另外一個連結來化解,或者輔佐來淡化。
請問胡醫師:
有些家屬說,不小心或是偷偷看到孩子的藥包還剩下很多藥,擔心孩子會不會沒有規律吃藥,此時應該要信任孩子,還是要偶爾提醒他一下?還是說,乾脆每天監督他吃藥?
站在病人的立場,但不縱容,循序漸進地引導病人規律服藥
各種方法可能都需要,看階段調整。平常需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相信他,但是他顯然有不吃藥,或是藏藥的情況,這個時候要跟他講清楚,不能縱容,但不是罵他,而是詢問、了解他的想法:「你會這樣做,一定你有什麼想法,你一定有你的道理,我們一起來研究看看。」,「然後我們再跟醫生來討論,我幫忙你跟醫生講好了,我們一起看看可以怎麼做。」這個在一起,一起努力的感覺,可能是一個出發點。
「我」與環境的動態適應與自我定位
提到環境,就想到適應、定位、角色的問題,這也與「我」息息相關,通常人的個性、行為模式不容易改變,但我們知道腦有可塑性,要如何聰明運用腦科學、神經科學或精健道來改變個性或行為呢?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事實上,雖然是難,但是並不是不能移,方法是要用心做心腦操練,如同愚公移山,一步步踏實做。
影響個體自我最大的元素—腦功能
這些種種都對「我」有直接影響,都是精神生活中不可忽略的元素。其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就是第一個面向的腦功能。在第二個面向個性形塑之前,有著腦功能的本性,也就是天性。人跟人之間,頭腦的功能大同小異,但這相異處,小小不同地方,再加上環境的衝擊,就有著很大的差別,環境會把小小的天性所產生的差別,放大為人處事的方式,最簡單的例子是同一個家庭成長的兄弟姊妹,彼此行為與選擇可能大相逕庭。
自我覺知—用脈絡、系統的方式分析自己不同面向組成及強弱
探索「我」的成分組成
精健道第六道「自我覺知」和第一道「體認(覺知)腦力的有限性」(註1)的意涵,形式上類似,但內容不一樣。覺知腦力是很單純地覺察「腦功能」面對生活的表現,但是自我覺知是較為複雜地對「自我」進行了解、分析。若不分析,很難了解自我。如何覺知呢?首先是要了解「我」存有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