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腦與生活 (58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G_0309.jpg

 

請問胡醫師:

平常跟孩子的相處模式是比較強勢、強硬、古板的,暫時還沒有辦法柔軟一點,一時真的做不來,有沒有什麼練習的方式或是用詞呢??

 

父母情緒外顯性強,對孩子的復元較為不利

尤其是個性比較急的父母,或者對孩子有著強烈求好心切的期待,在改變相處、溝通的模式時會更困難。在研究上,也告訴我們說父母的期待高,講話速度快,情緒一有波動就表現出來,也就是外顯情緒很強的家屬,對思覺失調症病人的再惡化,會有加強作用。原理在於說,孩子的耐受力有一定的程度,再加上這些負面的情緒、行為等反應,承受上更加困難。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307.jpg

 

精神是抽象概念,分層次及面向來細看

精神現象是很複雜的,而且是一直在變動,不是固定的。我們人從小到大都活在「精神生活」中,每個人精神生活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現象、一個表徵。這複雜的現象,以身體類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問候親朋好友說:「最近身體好不好?」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307_192843_vHDR_On.jpg

 

四、如何有效面對精神困擾,以化解「為什麼?我又憂鬱了」之問題。

人生旅程中的起起伏伏,若未能有效吸收其人生變動的經驗為有利之調適 能力,亦即無法有效跨越人生挑戰、挫折,無法開創接受挑戰後之新型態的人生面貌,就會因為長期適應不良,長期壓力反應過強,長期情緒困擾、思考失效、應對無能、長期挫折,造就了長期精神困擾「相對應之腦結構與功能狀態」,其腦力之情緒、認知、行為與身體生理功能均出現長期非常態的、僵化的、固著的功能狀態。依據本文所討論「腦是人生的工具」的主旨,我有下列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307_192756_vHDR_On.jpg

 

從心腦操練與精健道的觀點,我有下列之建議:

一、學習掌握我們的生命:

瞭解與體會「人—生命—精神生活」的一體性。我們每一個人,每天有每一天的生命(用時間來定義生命的長短),每天有忙不完的種種活動(以活動來定義生命的內容)。我們的活動,就由「精神功能」來表現,也就是每天生命的活動由情緒(affect)、認知(cognition,含觀察、覺知、思考、評估、抉擇、執行)、行為(behavior)與身體生理動力(drive)等四種腦功能來表現。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307_192642_vHDR_On.jpg

 

門診的病人,不時會有這麼一個感嘆與疑問:我為什麼又憂鬱了?或者我為什麼又睡不著覺了?為什麼我又腸胃不舒、頭暈了?不論是焦慮症、憂鬱症或失眠症的病人,在其人生之起起落落、波波折折的歷程中,造就了他(她)的情緒困擾或睡眠不順。有些人強勢忍耐,不求精神科治療,人生因而變色,長期的困擾,心情不佳,進而造成事事不順心,事事看不順眼,因而易怒;或萬事挫折,心力俱疲,社交退縮,如此均會延伸人際互動的困擾,長期不舒服的精神生活,時時感嘆人生的不幸。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307_192725_vHDR_On.jpg

 

三、時時掌握自我的有限性、拓展自我的豐富度

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增強腦神經細胞之連結,強化腦的健壯度,未雨綢繆面對人生可能變局,例如「台海戰火」之未來可能性,有下列三種方法: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1073205.jpg

 

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

國家社會之變局是人人日常生活中切身之可能變化。造成和COVID-19全球大流行疫情一般,關係人人日常生活切身之利害與得失。精神樂活(mental LOHAS)度高的人,擁有一個韌性強的日常生活型態(life style),在此生活型態中不只天天享有愉快、快樂與幸福(happiness),亦即活在當下,擁有生命,能有效面對生活變化的挑戰,可跨越困境,且能汲取變局中的人生經驗,以豐富自我,增長智慧,因而生命更豐富,因此,創造了新生命,而且日日是好日。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1073204.jpg

 

人生的路,總是起伏地變動著。人人總是在人生挑戰中,以真實之生命力量,努力從事,在不安、煩惱與苦痛中,忍耐苦難,掙扎著向前行,一步一腳印,是現實上的一種跨越,是精神生活上的一種超越,如此步步為營的尋求平安,獲得幸福。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15114.jpg

 

從腦(精神)功能、心理功能與個體自我三面向來看精神健康

精神的內涵,我一般都把它類比為英文的Mind,常見的中文翻譯為「心智」。事實上,人一出生就有精神功能的表現,除了肉體生活以外,另外就是精神生活。那什麼是精神健康呢?簡單來說,精神是從頭腦的功能表現,所以頭腦要是健康,產生的腦功能就能夠健壯,自然精神功能也就健壯,因此,精神健康的第一個面向是腦(精神)功能的健康。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307_192855_vHDR_On.jpg


「為什麼?
我的憂鬱又來了!」


   人生活著都有波波折折的挑戰,在在都需要每一個人有得宜的應對進退,來面對。這應對進退的表現就是腦所產生精神功能, 含情緒、認知、行為與朝氣能量的表現,也就是腦力的表現。這種種腦力的運作,都是人生的歷練,可以讓一個人得到有用的經驗。這就有頼頭腦的可塑性,把人生的經驗,藉由頭腦結構改變,儲存在神經細胞連結網路之中。經驗豐富了,一個人應對進退的技巧,就越熟練,也就是「觀察、思考、評估、情緒掌握與執行功能」就愈有效率面對周圍的人事物,而表現的恰到好處。這就充分展露頭腦是人生面對每天生活需求的工具性格。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1048708.jpg

 

五、思考好好面對工作之要求:

才出社會,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能用心專注工作,好好表現,是當下重要的課題。我有下列幾點建議:

1.確實能穩定壓力下的腦功能,除了熟練「足定氣靜」四步驟心腦操練之外,也要每天定時規律做操練,我建議工作中有空檔就可做一下子放鬆操練,但最少每天要有4次,每次約3-5分鐘之操練。可在上午10點左右、中午中餐後、下午3-4點左右及晚上睡前躺床時,各做一次。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1048706.jpg

 

就心腦操練的精神健康之道(精健道)(註1)的觀點,我有下列建議:

一、瞭解自己有過度的身心壓力反應(註2):

從自己的情緒面、思考能力、身體功能和行為表現,來瞭解這四個面向的不舒服程度。這四個面向也就是腦-精神功能之表現。這些不舒服起源於腦承受不了「家庭父母失和及延伸出生活失序」之壓力,造成腦功能障礙,也就是腦力不足之狀態(註2)。只要穩住腦功能就能恢復面對「家庭父母失和及延伸出生活失序」的壓力衝擊。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1048802.jpg

 

時而在親朋閒談間聽聞某某朋友,原本家庭美滿,育有子女,事業也發展得不錯,只是最近夫妻間相處的不順遂,相互有所抱怨,家庭生活也變了調.朋友聚會時,兩人也均少參與。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121_194825_vHDR_On.jpg

 

請問胡醫師:

孩子生病後,對自己該處理事物的積極度降到很低,尤其是功課作業,但偶爾還能做得不錯。當孩子又出現沒動力做事情的情況,該怎麼判斷,是症狀影響?藥物作用?還是個性的問題?

如果跟孩子對事物的看法、觀念有分歧,或是孩子得不到想要的,就以言語或生命威脅,甚至會跟父母說:「我都生病了,你還給我這樣的壓力」。該怎麼做才好?

 

 

孩子沒動力、不積極,該怎麼判斷是症狀影響?藥物作用?還是個性的問題?

-從看到的現象來解決問題,無論原因為何,首先都要考慮帶動孩子,建議先從生活的規律性做起

病人沒動力、不積極是一個很常見,也很複雜的現象,我建議不妨改變舊有的思維模式來處理,過往慣常先探究原因,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或許對此幫不是太大,不妨試著從面對現象本身,應對現象帶來的問題,不管背後造成的原因為何,都要去思考如何帶動孩子。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118_162357_vHDR_On.jpg

 

就精神樂活之觀點

疫情已然延燒了兩年,似乎仍看不到疫情流行之盡頭。似乎遙遙無期之疫情,距離疫情結束仍有一段距離。有必要思考長期的疫情壓力下,如何有精神舒爽的可能策略與方法。根據上述之精神病理分析,基於保腦樂活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 (1) 的觀點,我有下列幾個方面之建議,供有緣人做為追求精神樂活之參考。精神樂活之三個主要原理是(1)掌握人的本性(天生腦反應特性)(2)超越困境,(3)走出新的人生,創造順境。循此,我有下列之看法供參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118_162218_vHDR_On.jpg

 

就精神病理而言

精神病理表徵

疫情中之精神困擾是多種類的,雖然最常見有焦慮、憂鬱之精神症狀。就最常見的「焦慮」與「憂鬱」兩類,也只是一種類別之統稱。事實上,精神困擾之病理表現是多面向的。

就憂鬱而言,其精神病理表徵除了心情低落、不愉快以外,可能包括了失眠、易怒、體力差、失去活力、沒了興趣、不想動、胃口不佳(或胃口特佳)、體重減輕(體重增加)、生活無趣、無所事事…等,種種多元化的,讓人全身不適、整天痛苦的精神困擾。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983171.jpg

 

    「疫情搞局的春節」使今年這個春,有活動上的不便,倒也可以趁春節期間的假期,把玩「俏春花意正濃」的色彩與姿態美妙的樂趣,或可充實假期歡樂的氣息。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967091.jpg

 

為何疫情會讓我們緊張、不安?

    一般來說,因為疫情與生命存活有關係,有可能會危害生命,造成個體有存活的危機感,在本能驅使之下,我們都會受到影響,會有緊張、害怕的感覺,這也是大腦為了保護個體存活的運作方式。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20118_162133_vHDR_On.jpg

 

疫情期間精神困擾有多少?

就台北市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統計的報告(自由時報,2021.11.13),憂鬱與焦慮是疫情期間民眾就診議題首位(22.8%)。安心服務諮詢專線在2021年五、六月,也因疫情嚴峻,出現電話諮詢量的高峰。就診精神科門診人數,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元月到九月分別是118.3萬、126.2萬與130.2萬,有明顯增加(自由時報,2021.12.13)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893042.jpg

 

總而言之,由此長期追蹤研究的發現,明確顯示,精神生活上孤寂感和癌症的發生具有意義的相關性,而孤立(獨自)的生活則與癌症的發生不相關。另外,以個別之癌症來分析,發現精神生活的孤寂感和肺癌之發生具有相關性。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