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和客觀上的孤獨生活不盡然相同。孤寂感是一種情緒,只要是情緒就和腦有密切關係。人有社會群居之基本生物學特性,在群居裡,也就是有人際的社會支持時,腦是舒坦的、放鬆的;只要離群而居,或有離群(孤寂)之感受就引發腦內之警覺反應,也就是腦的壓力反應,包括壓力荷爾蒙分泌過強,長期以往,就會產生免疫反應失常。這會造成一種慢性之「孤寂症候群」,不只是心情孤寂,也會有焦慮、憂鬱、社交退縮、生活孤立、身心壓力反應過強、多種身心不舒,更有甚者會參與啟動癌症發生風險的複雜機轉。
孤寂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和客觀上的孤獨生活不盡然相同。孤寂感是一種情緒,只要是情緒就和腦有密切關係。人有社會群居之基本生物學特性,在群居裡,也就是有人際的社會支持時,腦是舒坦的、放鬆的;只要離群而居,或有離群(孤寂)之感受就引發腦內之警覺反應,也就是腦的壓力反應,包括壓力荷爾蒙分泌過強,長期以往,就會產生免疫反應失常。這會造成一種慢性之「孤寂症候群」,不只是心情孤寂,也會有焦慮、憂鬱、社交退縮、生活孤立、身心壓力反應過強、多種身心不舒,更有甚者會參與啟動癌症發生風險的複雜機轉。
電影<海角七號>裡,擔任樂團主唱的阿嘉,在台北打拚多年卻一事無成,一氣之下,帶著挫折的心境跑回恆春老家。剛回家時,他以消極的方式對抗生命。然而,因緣際會下,阿嘉有了難得的表演機會,和家鄉的業餘樂手成立樂團。原本阿嘉對這群烏合之眾不抱希望,但從他們身上,他看到對音樂無怨無悔的熱愛,燃起他最初的夢想,也讓他找回面對自己的勇氣。過程中遇到的人、事、物,讓他對生命有更深的感受,並將這些體悟化為音樂,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大自然的規律生活,到了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日漸快速,每天踏著忙碌的生活步伐,往往超出負荷而不自覺。近年來,我常常遇到民眾提及睡眠的困擾。有些人習慣利用夜深人靜的時段工作,白天反而精神不佳;有些人難以進入深度睡眠,半夜容易驚醒,即使長時間睡眠之後仍覺得疲倦;更有許多人深受失眠困擾,夜夜輾轉難眠,導致身心都承受著不健康壓力,而深感困擾、痛苦。
走在生命的旅程中,人的容貌隨著年歲展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頭殼底下的大腦,其實也悄悄地適應與改變。胚胎時期頭腦經歷重要的成長,青春期的頭腦幫助我們學習知識、面對成長中的轉變與衝突。出社會以後,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還要持續思考和規劃未來的生涯,腦力更顯重要。
社會現狀及順應天性-面對挑戰、超越自我
現代人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氛圍中,加上追求自我表現、實現自我價值的天性使然,更遑論華人文化多以教導盡力、努力達成目標的教育方式,一般大眾總是被各種原因、動機驅使往前衝,不管是學業上追求高分、好名次,或是工作上追求亮眼績效或表現,但另一方面來說,卻也造成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繁重,無時無刻不在應對接踵而來的各式挑戰與事件,許多人奔波忙碌在生活、工作、家庭的波濤洶湧中。在我門診中,常見許多人詢問我:「只是想有好表現,怎麼好累,怎麼這麼難?」
「孤寂」不只是一種心裡感受,它確牽動整個精神生活內涵的病理變化,使一個人處在嚴重的精神困擾狀況,我稱之為「孤寂症候群」,包括「腦功能健康」丶「身體健康」丶「心理健康」與一個人的「自我功能健康」狀況都受到嚴重的傷害。有明顯孤寂症候群的人,他 的平均壽命比一般的人要短而甚至比「菸癮」者更嚴重。是當代台灣社會,要嚴肅面對的社會問題,忽略不得。
《腦與人生》是個有趣又有用的議題。
「冬陽下涼風吹拂」,我在輕鬆散步。但有趣的是,我的頭腦可是忙著在感受那皮膚的涼,冬天的變色樹與風吹樹葉的唰唰聲(照片A) 。這是我們的深奧頭腦和輕鬆人生的簡單互動關係。
從事精神醫療、精神健康推廣服務這麼多年來,時常在診間聽到病人抱怨:自己人生坎坷,被人瞧不起,無法有一番成就;或是埋怨台灣政治環境不好,生活不安定,被社會亂象所困擾;年紀輕一點的病人,則常自責自己不夠聰明,頭腦不夠好,無法跟同儕競爭,總是事事不如人……。不論是抱怨人生坎坷,或是感嘆自己先天體質不佳,我總是苦口婆心的告訴他們:「我們一起來做心腦操練吧!」
壓力是什麼?
「壓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實際上是腦的一種反應,主觀感覺就是有不舒服的感覺。通常一般人會說有壓力,可能是事情太多,或者太困難,逼近或超過腦的負荷,這個壓力反應就表現在腦功能的四個面向上,包含情緒(Affection),行為(Behavior),認知(Cognition),生理驅力(Drive),也就是所謂「腦功能表現的ABCD」(註1、2)。
前陣子和朋友去爬位於新北市石碇的皇帝殿,但皇帝殿山徑頗陡,我與友人花費一番工夫才抵達山頂的稜線。走在稜線上,山下的好風景盡收眼底,也難怪每到假日皇帝殿總是吸引許多前來挑戰的登山客,看著每一位走在稜線上氣喘吁吁、步步為營的登山客,我不禁思考:以健身為由爬皇帝殿固然不錯;但若是將人生比作爬皇帝殿就真的太辛苦了。
何為生命的品質?有人說,身體健康有經濟能力,能夠幫助別人;有人說,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保持心情順暢,活在當下,有利他性;也有人說找到自己的生活步調。而我認為,關於生活品質有兩項重點:
提問:
孩子完全不想動,一直躺在床上,叫他出門找朋友、叫他出去運動,都不願意,我想幫助他,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回答:
缺乏動機或所謂的負性症狀肇因於大腦額葉多巴胺功能不足,造成正常腦功能的減少或喪失。負性症狀(DSM-5準則A5)包含下列症狀:情感表現平板、事事無興趣、貧語症(alogia)及做事動機降低(avolition),這些負性症狀和腦內額葉的多巴胺功能降低有關。
「自我成長」以「熱情與理智的交織」為主要元素。推動台灣社會的精神健康知能(literacy)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件志業需要滿腔的熱情和踏踏實實的理智運作,才能步步為營,深入鄰里民間,創造精健道緣份,產生更多精健道的有緣人。
提問:
婚後有了孩子才知道另一半是病人,很擔心小孩之後會生病,有什麼預防方法嗎?
回答:
家族中只要有人發生精神疾病,除了因疾病本身治療上的問題、對病人照顧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層抹不掉的隱憂,就是精神疾病會不會在其他健康的家人中發生。
提問:
請問我身邊的人有思覺失調症症狀,不過他是一段時間會這樣,之後又正常,為什麼過一段時間就發作?
回答:
如果您的親友是思覺失調症,平時症狀雖穩定,有可能在出現症狀的時期,是因心理壓力過大,難以負荷,促成腦內多巴胺的功能過強,因而造成症狀的起伏。
「人生的歷程」,不分老少,精神生活一直在成長。活到老成長到老,人的「精神成長」是人生必然的功課。台灣的不少社區逐步地成立了「三五成群的精神成長團體」,我想這精健家族活動是台灣社會的一種福份。
三、母女互動造成明顯精神困擾的救急(First Aid)措施:
1. 明顯的精神困擾,往往是長期不良互動,引起許許多多固著的負向互動模式,例如,打罵、爭吵,因而家無寧日,母親過得哀怨,女兒也時時憤恨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