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的自由時報上,不由得人不注意的是斗大的標題「青年好窮 收入倒退17年」。新聞的內容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2011年未滿20歲及35-39歲者的平均年所得均不如15年前的水準,30-34者甚至創下近17年來的新低。台灣年輕人的所得收入大倒退,成了「青貧族」。
2012年9月3日的自由時報上,不由得人不注意的是斗大的標題「青年好窮 收入倒退17年」。新聞的內容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2011年未滿20歲及35-39歲者的平均年所得均不如15年前的水準,30-34者甚至創下近17年來的新低。台灣年輕人的所得收入大倒退,成了「青貧族」。
面對現代豐富的媒體資訊,應可從其中搜尋到諸多有利個體自我成長、豐富精神內涵的素材。所以在現代生活中,要對時間做好適當的安排,除學習、工作、休息、運動等必要時間外,在每天或每週的生活中,可從報紙、雜誌、電視、網路上如叢林般的媒體資訊中,選擇有利自我成長的4成份,搜集那些好的、可用的資訊。
所謂的個人精神內涵有4種重要的成份:(1) 個體的自然性:個體自我是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所謂大自然包括最基本的身體相關生物學及個體存在的周圍自然環境;(2) 個體的養育性,即自我的成長性。人隨著年紀漸長而逐漸成長,這個過程是要被教養、養育、訓練的;
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人的精神功能來自腦力,腦是生物性的器官,在迎接所面對的衝擊時,腦的耐受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增加耐受力,一方面必須了解腦力是有限的。當衝擊過大時,連一般常態的正常人或曾經很成功的人,腦力也可能會不夠用。至於從小到大不曾操練腦力的人,腦力的承受能力相對會較低。甚至有人天生腦力脆弱,承受衝擊時更顯得弱勢。
這個故事啟發我們,在講究個人主義的台灣當前社會中,可以思索值得開創另一個未來的可能性,也就是如何讓類似孤島的鄰里、村落、部落中的各個家庭開始有所互動。倘若這種鄰里、村落、部落裡的家庭間能夠互動,或許就可以有機會避免發生類似媒體報導的、令人遺憾的人生悲劇。
有位企業家在捐款給精神健康基金會的時候問道:「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在談起不少社會底層的民眾生活過得不好時,一般人通常會有一種想法,認為政府已經有一套措施在幫忙低收入、弱勢的團體。然而事實上,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的的確確還有一些生活困頓,但是又不符合現行救助標準的民眾,他們的生活未必好過那些符合標準、登記有案、接受政府扶助的民眾,對於這些民眾面臨的困境,是否需要靠民間的力量加入幫忙呢?
~~前文回顧~~
我的建議是,病人要想超越婚姻生活中的適應障礙,首先要對丈夫的人格特質加以了解,但瞭解後要病人寬恕對方,恐怕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務實的做法是藉對丈夫人格特質的了解,採取對應的反應策略。以這位病人來說,顯然她的生活環境受到傳統文化價值觀明顯的束縛。內科醫師在了解病人的狀況後,目前已將病人轉介到精神科門診,對病人而言,這應該是個很重要的治療契機。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話說病人在25歲時,透過親友介紹與丈夫結婚,婚後因為體諒丈夫工作忙碌,辭掉自己原本非常喜歡的工作,一心一意跟丈夫一起打拼家庭事業。結婚時病人對丈夫的為人還不是很清楚,結果結婚後愈來愈覺得莫名其妙,不明白為何丈夫要求自己把過去賺的錢及銀行存褶都交出來,轉到丈夫的戶頭中。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是冤家不聚頭」,放眼望去,這個社會中不知有多少的怨偶存在。根據今日新聞網的報導(註1),行政院主計處的人口普查統計顯示,2011年共有5萬7千多對夫妻離婚,15歲以上離婚人數飆破140萬人,離婚人口佔總人口的7.32%,特別的是50到64歲的離婚率比10年前增加2倍以上。而在現實生活的場景中,朋友間經常會有人聊到自己本身或是親戚、朋友、同事所遭遇到的婚姻困擾,或是互相吐苦水、抱怨,同時彼此支持、打氣。通常在彼此互相鼓勵下,大家還能夠渡過婚姻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家庭問題。
一般腦力充沛、無精神困擾的人,其腦力具有彈性,所以可追求挑戰性高的職業,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人脈網路。他們在事情多時可能時間不夠用,也許得熬夜,但是雖然在高度壓力下,因為他們的腦力彈性夠,只要適度短暫的休息就可以恢復腦力,很快就能恢復到腦力平衡的狀況。
經現代腦科學研究,這些病人的認知功能及神經生理功能都有某種程度的障礙,尤其是第二、三類型的病人更為明顯。至於第一類型病人的認知功能,一般來說都維持在還算正常的範圍內。不過不論那一類型的病人,其共通特性是在現實生活中,腦功能的耐壓程度都只能達到一定水準,如果學校功課、職場工作壓力太大時,都很容易發生因壓力造成腦功能不穩定的狀態。
有位思覺失調症的病人,長得十分清秀,平常生活中雖然話不多,但因為相當乖巧,又是3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妹妹,很得家人疼愛。這位病人在大學畢業後曾出國留學,但是留學生涯不太順利,最後因為精神狀態不穩定而回國,回國後一直跟家人同住。
以台灣大環境欠佳的現況,要想渡過困境,應該以精神樂活之觀點來考慮,有幾點可行策略:(1) 只憑個人的力量想撐起一片天可能如螳臂當車,難以成事。若能善用群體的力量,找回傳統中鄰里互助、念情誼的美德,同心協力,才能共存共榮。在不安定中,需要改變個人主義、強出頭的運作觀念,以人與人唇齒相依,需要同舟共濟為思考的出發點。
西元前5世紀時,著名的哲學家亞理斯多德提出假設,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目標的,這些目標都是「好的」,被他稱之為至善的最終目標則是「幸福(eudaimonia,活的很好)」。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英國的邊沁和米爾則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米爾更主張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維基百科,註2)。
~~前文回顧~~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上)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中)
在現實環境中,因經濟停滯,往往出現一職難求的窘境。在此時,繼續學業進修雖然也是一個辦法,但卻不宜藉口念書來逃避謀職的壓力。
~~前文回顧~~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上)
~~繼續閱讀~~
乾枯的社會需要雨水的滋潤 ~少論輸贏,多些互助互諒~ (下)
其實生命是多元性的,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我見過一位母親,她的長子自幼聰穎過人,父母為了造就他不惜變賣家產,供他出國留學。然而當他學成之後,既滯留國外不歸,也不理睬家人。相對的,次子資質魯鈍,父母經常責備他不爭氣、不努力用功,後來發現他原來是位邊緣性智能不足者。
一個社會需要有某種制度的規範才能順利運作,而制度的建立則須以法律的規範為立基點。以醫療行為為例,我們一再強調的人性化醫療,就必須靠法律做最後底線來操作,這是對於醫病雙方的一種保護措施。
~~前文回顧~~
不論是專業人員或病人,基本上都不主張長期服藥,尤其是緊張的病人更會擔心長期服藥的問題,因此更需要強調頭腦的保養。保養頭腦的技巧要從每天日常生活習慣中去培養,共有3個步驟: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以精神病理分析,個案的腦工具本身有體質上的特性,在面對新鮮的事物及人生的變化時,警覺度比一般人高,緩和不下來,尤其是當事情連續發生時更無法放鬆。這種警覺度經過日復一日逐漸加重,最後變成高度而持續的警覺狀態,完全無法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