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腦與生活 (58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SCN3264 

就心腦操練的觀點,我有幾點建議可以提供給現代上了年紀,為人父母者做為參考:

(1)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婦人,她喜歡田園交響樂,我就引導她從自己熟悉的、所謂的田園,也就是過去的生活內容,作為延續過去生活習慣及態度的基礎。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2465   

 事實上,婦人從年輕起就為家庭打拼,歷盡風霜,努力經營家庭,用心帶孩子,兒女最後都學有所成,也有良好的工作,是社會的中堅份子。婦人言談中,不只是對媳婦的冷言冷語不諒解,也對兒女的不理不睬感到傷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2528   

 

 隨著時代的演變,傳統上一向講究倫常的社會,如今竟然不時會看到或聽到一些令人搖頭嘆息的天倫悲劇。例如, 據報載,新北市某李姓男子因不滿父親財產分配不公,罔顧父親曾多次給錢花用,竟在住處外牆及地面噴漆及掛白布條,辱罵父親「可惡至極」(註1:自由時報,2013.04.10)。苗栗黃姓男子,因分產及停車問題,跟哥哥拳腳相向,連父親也被打得頭破血流(註2:華視新聞,2013.04.05.12:00)又如某公司葉姓負責人,被母親指控,在父親過世後不僅不治喪,侵吞父親遺產,還想棄病母於養老院(註3:自由時報,2010.03.02)。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0122_DSC09443.JPG

 

 ~~前文回顧~~ 

精神困擾的因緣 ~體質、環境因素與精神健康~ (上) 

精神困擾的因緣 ~體質、環境因素與精神健康~ (中) 

 

 根據此病程演變的研究發現,我建議當老師或家長發現原來乖順、活潑、快樂的孩子,雖然很聽話,也用功,但成績卻愈來愈不盡理想,情緒變得不穩定、較易怒、易不安或傾向憂鬱,或變得更內向、不合群、甚至有不想上學的態度時,不宜以道德判斷的言語來批評孩子,而是應該跟孩子多接近、多花點時間跟他談一談、多講講話,讓孩子談上學、上課、跟朋友在一起有沒有感覺到什麼思考與知覺上相關的困難,或心理困擾。然後針對他的困難給予引導、安慰、鼓勵。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0115_DSC09680.JPG

 

~~前文回顧~~

精神困擾的因緣 ~體質、環境因素與精神健康~ (上) 

~~繼續閱讀~~

精神困擾的因緣 ~體質、環境因素與精神健康~ (下) 

 

 就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面對嚴重精神疾病的體質因素,有幾個關鍵性的觀點可供一般大眾參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0108_DSC09678.JPG  

 一般人普遍有一種想法,認為「精神病是會遺傳的」。精神科醫師在平常的診療過程中,也常會被家屬詢問,如果家人中有一個親人罹病,自己會不會也發病?會憂慮,子女會不會也發生精神病?很顯然的,家族中只要有一個人發生精神疾病,就會給家人帶來相當大的、有形或無形的困擾。除了因為疾病本身牽涉到治療上的問題、對病人照顧的問題之外,另外還有一層抹不掉的隱憂,就是精神疾病會不會在其他健康的家人中發生。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298  

 在第三個階段中,要進行提昇腦功能的操練,也就是學習善用壓力。在第個階段學習面對生活挑戰與壓力的過程中,就是在學習面對環境應對進退的心理技巧,學習在環境變動中,能找到對應角色的新平衡點。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294  

 

從心腦操練的立場,我提供以下3種腦力操練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021   

 

 不論在臨床上,或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不少人是處在腦力不夠用的狀態下。例如有些人會因為工作忙碌,缺乏休息,引發情緒暴躁;因為事情太多,煩惱太重,也會使腦力負荷不起,產生失眠的現象。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原來的精神疾病治療得相當成功,已經沒有什麼精神症狀的困擾,也很高興能夠找到一份工作,但往往在工作12個月後,又開始出現睡眠品質不好、情緒不穩定的狀況,甚至引發原來精神疾病的惡化。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2579  

 如果能仔細觀察、思索當下面對的困難,才能對目前當下的情節有真實的掌握。這時候,會產生兩種判斷的結果:(1)當下面對的困難是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以內、或可用的資源的範圍內解決的,(2) 當下面對的困難是自己能力或可用資源不足以解決的狀況。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2482  

 我們設想一下,在二、三十年前的社會運動中,這些熱心人士若是不能以理智面對冷酷的社會反應,採取退一步、轉個身的方式,可能會悲壯地以視死如歸的態度,採取暴力、激烈的社會運動方式,結果反而會折損他們的組織能力,變得更不為社會大眾接受,也不能繼續累積他們的熱情、知識、反核的能力,更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帶動台灣的新社會運動。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2701  

  有時人生中的許多遭遇,如果能退一步、換個角度來看,會多出一些迴旋的空間,讓自己可以施展理智判斷,達到一種海闊天空的心境。在面對人生的難題時,不一定需要在當下勇敢地向前衝,若是能稍緩一下,轉個彎,等換個角度看清楚另一面時,或許可以想出更理想的面對或處理難題的方法。所以,我鼓勵在遭遇難題時,退一步、轉個彎。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1120_DSC09634.JPG  

~~前文回顧~~ 

失落 ~從親密關係失落中走出人生新境界~ (上) 

失落 ~從親密關係失落中走出人生新境界~ (中)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對於現代社會普遍的失落現象和場景,我覺得有兩個議題值得加以討論:

(1)要了解所謂的互相依賴的親密關係在現代社會的可能多元變化。也就是說,現代社會是動的社會,人際互動、工作上的變動、對人生觀點態度的多元性,架構出一種富有變動性的人際關係,包括親密、互賴的關係也具有相當變動性。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1113_DSC09996.JPG   
 

~~前文回顧~~ 

失落 ~從親密關係失落中走出人生新境界~ (上)  

~~繼續閱讀~~ 

失落 ~從親密關係失落中走出人生新境界~ (下) 

 

 依一般常情,兩人有緣相逢,彼此互相照顧,發展出依賴親密關係,這是何等深厚的因緣。但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兩人無法繼續維持這種關係時,若是能彼此互相鼓勵、安慰、包容,祥和分手,這是值得鼓勵的。在分手的過程中,有時難免會出現一些生氣的反應,或說出一些傷人的話,這時候應該彼此互相理解,接納對方的情緒反應。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1106_1_DSC09625.JPG    

 社會媒體經常會報導一些因為原本擁有的東西、尤其是愛情發生變化時,當事人做出的種種不理性行為,如自殺、殺人。在人世間,情感失落是一種普遍常見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可能會遇到這類狀況。在現代社會中,結婚年齡延後,國家經濟發展遲緩,工作難找或是工作不穩定,薪水不如預期理想,現實生活中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事,大家經常得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2611  

 前面提到的自覺處處不如人的案例,因為她經歷過嚴重的精神疾病的困擾,一下子要她回到原來的生活場景,的確讓她有抬不起頭的感覺。而且她在這同時,還是殘留一些因信心不足而引發的關係意念,經常會把別人平常的對話加以引申,把別人無特別用意的話解讀為有意義的批評。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239  

 這位女性案例原本個性上有要求完美的傾向,對未來充滿憧憬,但半年工作下來,讓她對自己產生莫名的懷疑,擔心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能在公司裡有良好的表現,也懷疑自己是否不可能得到上司的任何一句讚賞,連在堂姐面前也覺得抬不起頭來。這種生活場景讓她產生極度的不安、焦慮,甚至覺得人生沒有未來。最後在極度恐慌、憂鬱之下,不得不請長假休養。顯然她已處在一種對自己喪失信心、恐慌的狀態,致使她的工作表現不如自己預期,也不如上司及同事的預期。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003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對於遭遇困難、挫折的子女、親友、同事,常常鼓勵對方要對自己有信心、要開心點、要有正向思考。這些話講起來容易,但對於正處在心虛與沒有自信狀態的當事者而言,不可能單憑這一句話就能挺起胸膛,把自己鞏固起來。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470  

 從精神健康(www.mhf.org.tw)的角度來考慮,人在精神飽滿的狀態下,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提出好的、建設性的意見,因此必須有規律的生活,晚上能在12點以前上床睡覺,讓腦獲得足夠的休息。在精力充沛的狀態下,即使工作中遭遇挫折,也能夠冷靜面對、清楚地分析,累積自己的經驗和資歷,學習掌握情緒,化解不安、焦慮,從挫折中學習成長,這樣才能增強自信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353   

 

 西方價值之輸入,台灣傳統文化融合儒道釋的生活型態與價值明顯地崩解,甚至喪失掉了。社會上部分迷失人生方向的人,可能只陶醉於表淺的個人主義,講究所謂的「自由」,顯得我行我素,不重視社會規範,不願意負擔責任感,也忽略了工作在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工作之中,不論是跟同事意見相左、工作壓力大一些、或是對老闆有意見,只要感到有一點不順心、不愉快就馬上離職,而不會想要學習面對問題、處理歧見、累積經驗。一再換工作的結果,自然無法取得工作的資歷,間接地也導致薪水無法理想地增加。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