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做父母的人都會期望孩子在人生發展過程中,能夠一路順利,將來能有出息。而一般年輕人在求學過程中,也都會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憧憬。等到出社會之後,也都會用心做自己的生涯規劃。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往往忘了如何準備好自己,以迎接未來可能會接觸到的機遇。因為沒有準備好自己,而只是計畫未來,往往會造成內在的不安。也因為沒有準備好自己,往往會讓好機會擦身而過。更因為沒有準備好自己,常常容易遭遇到人生的挫折。
這裡舉出一位案例,他的問題也算是平日門診診治中常常會發現的情況。這是一位19歲的大學生,他的理想是要順利地考上理想的大學,然後進研究所深造,希望將來能當一位工程師,也希望能有機會到國外知名的研究所繼續深造。為了這些願景,他一直很努力地用功念書,為了準備功課,也不時地熬夜。
他常常擔心,如果未來的路走得不順遂該怎麼辦。為了讓自己能夠騰出更多時間花在課業上,他很少安排休閒活動。他一直看不慣同學們只知道追求生活中的享樂活動,也看不慣他們從不為未來著想,跟朋友相處時,也不容易打入朋友的交談互動中。在日常生活中,他總是要追求一種肯定性、確定性,也因此顯得對事情的要求趨於完美性。
平時跟別人交談時,也要推敲一下怎麼講才不會說錯話,以致於跟朋友在一起時講話變得很小心,沒辦法很坦率地跟朋友互動。這種性情讓他愈來愈不容易融入朋友群,他自己也覺得這樣的生活讓他過得很不舒暢,感覺需要求助於專業人員的幫忙。
從精神病理學的立場來看:
表面上看來,這位病人在行為層次上過度地使用他的腦力。他很努力用功,很少休息,感覺壓力很大,讓他的腦力運用失去了彈性,顯然已經有腦力不足的現象。另外,他在人際關係的行為表現上,也失去了年輕人應有的率真性。他小心翼翼地跟朋友及同學相處,失去人際間互動融洽的愉快感覺,而且顯得有點孤立。
在行為上,他也顯得瞻前顧後,講話再三思量,追求過度的完美性。他的性情顯得過度敏感、緊張,對種種事情積極用事,追求一種確定性及肯定性,因此產生一種心情不安、容易焦慮、緊張的情緒反應。
在他對環境的智性觀察與掌握(智觀)層面上,顯然他過度執著於未來,想要努力創造自己的未來,但不瞭解人生的未來其實是一種展露的過程,而他一下子就跳到虛幻的未來場景中,因此產生對未來的不安與恐慌。
(下週待續...)
[本文刊登於2014年6月號 張老師月刊]
~~繼續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