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_20210326_132752_vHDR_On.jpg

 

很多病人、家屬對精神科治療,尤其是用藥方面,或多或少都抱持著︰「一定要吃藥嗎?是不是還有其他可以取代的方式?像是運動?或是食療?吃什麼營養品、保健品會有效?還是說,可以用中醫治療或是中藥調養來取代?」這次就以精神科醫師的角度,跟大家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運動是否有助改善病情?是否有可能取代藥物?」

—需視病程及症狀嚴重度而定

 

運動在治療過程中,具有多層面的功能,醫師們通常都會建議、鼓勵病人要多運動,至少要出門走走路,或是做點伸展運動,進而慢慢養成運動習慣。但提到運動是不是就能完全取代藥物?還是需要看病程及症狀的嚴重度而定。

 

運動很重要,但不是單單只有運動一項,也要能有人際社交(社會支持)、興趣培養及自我成長

在發病初期及症狀嚴重的時候,這大概不可能,但是到病情已經非常穩定,甚至到了規律就醫且症狀已經好幾年沒有出現的時候,在治療過程中,通常醫師都會鼓勵病人要運動,有利復元,有助病情穩定。

社會復健是多面向、多層面的,不單單只有運動一項,如同之前提到的全人治療、人本治療,醫師也會鼓勵他要交朋友,生活要充實,多參加活動,當然也要有運動,這些都是很健康、很多元,對腦很有助益的連結,盡可能去多做,都是非常好的。在我所提倡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中也有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幸福的源頭(註1),每天累積小小的成就感,慢慢堆疊出生活的大幸福。

但是我也不建議只有運動一項,腦要多面相的連結、發展,包含有:

1. 人情世故方面:鼓勵有三五成群的朋友,可以有情緒支持、互相鼓勵打氣,也能從朋友的見聞及想法中有所啟發與體會;另一方面,你也能在分享自身經驗時,成為別人的支持力量,這也是很重要的社會支持力量;

2. 大自然環境連結:多與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接近,也鼓勵多與文化歷史接近,多與土地接近,感受四季更迭,聆聽風鳴雨落,在自然環境中,能夠很好的舒緩身心壓力,能開闊心胸;

3. 跟自己身體連結:練習足定氣靜,讓大腦每小時放鬆3~5分鐘;鼓勵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可以從伸展運動開始,從感受肌肉的緊繃,再慢慢練習放下、放鬆,這些過程都是覺知身心壓力與釋放壓力的方式。

這三方面都要去連結、去嘗試,讓頭腦如同建立很多安全樁,把它固定好,讓大腦因疾病脆弱的地方,能夠越來越穩固,這也就是鷹架理論(註2)的應用,試著為自己,建立好穩固的鷹架,有越多的連結,就有越強的支撐力,即使其中一條突然脆弱了,也還有其他的支撐穩定住,不會突然崩垮,我不斷鼓勵要多參加活動,多結交益友的用意即在此,有對外連結,才不容易孤單。

 

不只是運動,還可以,也應該要做更多

待日後復元狀況越來越好,可以嘗試逐步減藥之際,也就是病程後面達穩定階段後,可以跟醫生討論慢慢減藥,減到最低劑量,甚至於停藥的可能性都是有的。但是,這些並不是平白不努力,不做其他的復健,就想要停藥,這樣即使現在狀況很好而停藥,日後再復發的風險也是不小。這是因為病人的腦存有一種「致病脆弱」性元素。如果不讓腦持續增加正向發展,原來的病灶就持續存在。如果一直發展正常、健康的、正向的、品質佳的、各種各樣的連結,當原來的病已經好到相當階段,這種腦的「致病性病灶」,就可以被彌補,或說是被保護著。再加上

1. 平日壓力不要太大,要在腦力能負荷的範圍內;

2. 不要熬夜,讓大腦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3. 生活規律,順應自然的節律。

那麼腦功能就更為穩定,更具有防護力,更具有耐壓之韌性。事實上,這種停藥的過程,在我看來,也是一個多元、多面向經營生命的發展結果。

 

善用大腦可塑性的特點,發揮優勢,做擅長的事來累積成就感

在看待思覺失調症這類大腦疾病上,不是只考慮單一面向、單一個方法,就預期會有單一的好結果。回到原來的問題來看,即使很努力運動,也做得很好、很有成果。認為「我只要做好運動這件事,就可以復元或是控制病情」,這樣的想法太過簡單化,頭腦是非常複雜的器官,不能把頭腦看得太簡單,它具有多面向的功能。也正因為它是多面向,所以更有希望,善用大腦具有可塑性的特點,隱惡(缺點)揚善(優點),把自己擅長的優勢好好發揮,可以彌補原來弱點的地方。

我有一位病人外語能力非常好,他知道自己不擅長與人相處,在人群中感覺不自在、不舒服,他選擇在家接翻譯的工作,十多年來也有很好的成果,收入也很不錯,能夠很好地照顧自己的生活。我給他的處方除了持續以少量藥物穩定腦功能以外,建議他每週至少出門一次,每週要有十分鐘跟家人朋友聯繫、聊天,不方便面對面也沒關係,就用電話、e-mail、臉書訊息、Line、視訊這類社交軟體也很方便,問候近況,分享生活點滴和心得,主要是讓他跟外界保持聯繫,在心情低落之前,就能習慣跟親友分享心情,有機會練習尋求支持及協助。這是我在精健道中強調的進階技巧「每週十分鐘,人際關係好輕鬆」(註1),除了社會支持的建立與經營,更重要的是在遭逢心理上的困難時,已經學會也經常練習尋求協助,說出心事是需要練習跟嘗試的,平時就要做。

對於一些急著回到原來常規生活的病人,我通常會建議,不急著打開就業網站找職缺,先想想:「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在什麼樣的環境,會覺得能夠安心工作?」我有位病人,他的反應稍微慢一些,人際關係也比較弱,他經常找便利商店店員、早餐店店員這類需要迅速反應及面對各式各樣客人的工作,只要客人一多或是事情一忙,他就應付不來,幾個月就受不了,需要休息一陣子再工作,讓他很是挫折。

我除了肯定他的努力,讚賞他的勇敢之外,也會建議他;「是不是先停一下,想想自己的長處及愛好,不妨嘗試其他類型的工作,像是行政、較單純的櫃台工作,可能會有更適合的。」在精健道的方法中,也屬中階技巧「自我覺知,善用壓力」(註1)的應用。思覺失調症的病人,腦力會較病前脆弱,我都會鼓勵、引導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如何能知道自己的腦力限度,要能覺知自己的心身壓力反應,要能為自己找到新的定位及角色」,這並不容易,但值得一步一步去做。

一般在復健上,我都會問說:「平常有沒有什麼興趣、愛好?很值得多做一些。如果沒有,不妨也多嘗試,培養自己的興趣,可能有所發揮也不一定。」像是新北市八里療養院的陶藝班,每年成果展覽都讓我很驚艷,有的陶藝班成員還因此獲獎。我很鼓勵病人多方面地發展興趣,運動是其中一個重點,種類也非常多,有不少病人從運動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

有位病人曾經告訴我,他能有很好的復元成果,是因為朋友找他一起去運動,他跟朋友從最初在操場走十分鐘,到跑河濱公園、半馬馬拉松,後來挑戰全馬馬拉松,非常不簡單,這是能不斷給自己目標,逐步向前行的好例子。我相信對他而言,跑步的意義不僅僅只是單純的運動,更包含著很多的意義,跟朋友互相打氣、陪伴,一次次的設立目標、挑戰、失敗、再來、累積成功的成就感、分享成果的喜悅與肯定,對他而言,是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汗水、淚水、歡笑與成長,運動因此不僅僅只是運動。

我相信這些病人都能在過程中,更早體會到人生並不是只有追求高成就這個選項,還有其他更寬闊的世界值得去探索,我鼓勵病人、家屬要朝這個方向來思考。

 

 

「營養保健品可以改善嗎?有可以取代藥物的營養品或保健品嗎?」

—狀況很好,沒有思覺症狀的病人,或可嘗試以魚油作為補充、輔助食品;而以現今研究結果顯示,尚未有可取代藥物的保健營養品

 

台灣社會常見以「吃補」來調養身體,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因素,在門診、演講場合,有不少人會關心:「是不是吃什麼能治好思覺失調症?」有個觀念值得大家學習,思覺失調症是疾病,依病程及症狀,需要用藥物治療來穩定腦功能,而保健品、營養品都是列為食品,是沒有療效的,不具治療的效果。我建議均衡飲食,全方面攝取到各種各類營養元素最為重要。

換句話說,用保健品、營養品來取代藥物,以現在的研究文獻來看,在我所知道的資料裡面,是沒有這種可能。但是,現在有一些輔佐性的營養品,例如魚油,有些研究證據顯示,它確實可以有部分性的幫忙。但如果有明顯的思覺症狀,光靠魚油是沒有辦法的,它只是輔助性、輔佐性的功能而已。

如果他的症狀已經復元到非常好、非常穩定的程度,醫師也說:「可以調到很低的藥量」,甚至藥是間隔天吃,間兩天吃,或者更少,這時候,在目前的研究上說到有幫忙的保健食品就是魚油之類的,或許可以嘗試每天吃,可能會對他有幫忙也不一定,或許是值得一試。

這樣的輔助性保健食品,可以看病人現在的病程及症狀表現,看他目前疾病的嚴重度如何,以此當作參考的想法。我再次強調,這是一個補充的方式,並不是取代,我不建議用這個方式來作替代療法,當然也無法有預期效果。

 

 

「對於抗拒到精神科就醫的病人,建議去看中醫適合嗎?可以完全用中醫中藥的治療調養,來醫治思覺失調症嗎?」

—目前沒有研究文獻證明,僅用中醫中藥的治療調養,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有效果,但不妨從中醫的治療過程,慢慢引導至精神科/身心科就診

 

就目前我所看到的思覺失調症相關文獻裡,還沒有研究成果證明僅用中醫就能有效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思覺症狀、思考障礙。但是,有時候我們考慮到,思覺失調症病人他的腦生病了,而腦是具有很多方面功能的器官,我們常說腦有A (affect 情緒)、B (behavior 行為)、C (cognition 認知)、D (drive 生理軀力)四個方面的功能表現 (註3),其中包括身體生理的健康因素在。思覺失調症有時會造成飲食、睡眠等方面的問題或是困擾,若是藉由中醫的調理及養生觀念,對他體力有幫忙,讓他飲食均衡,生活規律,早睡早起不熬夜,這也不是說絕對不可以,或是沒有用。我不建議用中醫來替代目前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因為沒有這樣的資料告訴我們可以直接替代,但是,對看中醫來調理身體,維持良好體況,我也抱持開放態度,這可能值得嘗試,

中醫有它的學理在,也是醫療專業,雖然跟精神醫學的學理不太一樣,不過中醫秉持著醫療專業和素養,若能讓病人建立好跟專業人員的治療關係,在思覺失調症的治療上,雖然有所限度,但病人跟中醫師若是關係良好,到某一個階段,透過中醫師對他症狀的了解,病人也因為治療關係,相信中醫師,那麼中醫師覺得他中藥用到一個階段,認為沒有辦法再進一步幫忙他,進而轉介給精神科的醫師來接續治療。病人也因為是信任的中醫師所介紹的精神科醫師,他也會有信任感在,或許這樣,也算是個好的轉折。

因此對於抗拒到精神科就醫,但願意看中醫的病人,他剛開始不願意去看精神科醫師,透過這樣的轉折,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是要遇到對精神疾病有所了解的中醫師,這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前幾年我在精神健康基金會辦的早期思覺失調症工作坊專業醫療人員培訓課程,就有位中醫師來參加,非常有心。在我所知道的中醫師裡,也不乏跨領域的人才,像是兼具心理學背景、藥學背景,甚至在大型醫院有兼具西醫與中醫執照的醫師。如果病人或家屬只相信中醫之治療,我建議在尋找就診的中醫師時,不妨依其背景及專業領域來參考選擇之。

 

 

備註:

1. 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之道」http://www.brainlohas.org/%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9%8b%e9%81%93-2/

2. 鷹架理論 http://nchu-mis-common-sense.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26.html

3. 精神健康基金會「腦的美麗境界」線上導覽 B區 「用腦體驗世界 —精神功能ABCD」 http://www.brainlohas.org/wonderfulbrain/guide_b.htm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