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2921  

 

從心腦操練的觀點來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註1),我有下列幾點建議:

(1) 父母要就診精神科專業醫療人員,不宜以舊有的方式只是急著催促女兒去找工作、去上班。

(2) 瞭解要女兒化解孤島式的生活型態,是一種生活習慣的改變,這是一種緩慢的過程,不宜躁進,不宜求速效。

(3) 要安排時間親身帶動女兒的生活與活動。

(4) 要盡量鼓勵、褒獎,強化女兒在生活與活動有新進展時的成就感。

(5) 體會女兒再走入社會的範圍要由小而漸大,不宜一下子多元化,什麼活動都想做,避免父母自己期望太大所產生的挫折。

(6) 要逐步建立與女兒語言溝通的管道,事實上語言溝通正是女兒重新走入社會的重要活動之一。逐步鼓勵,引導女兒對日常生活的經驗做平實的敘述,再進一步鼓勵她說說自己的感想,避免一下子就要強求她講抽象度、綜合度高的想法。若講話調適不易,開始可以請女兒以寫日記的方式,記錄每天的生活狀況,並寫下感想,也可催化語言溝通的發展。

(7) 要確定女兒的生活起居具有規律性,能定時上床(建議晚上10點左右),定時起床(建議早上6~7點左右),肯定她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均衡的飲食,營養充足,有足夠的體力,並安排一天時間的活動與休息行程,按部就班完成。只要完成一件活動,就要對女兒完成活動的成就多加讚賞。

(8) 在適當的時候,帶女兒到所就診的精神科門診,進行精神功能的評 估,並建立可完成重新走入社會的可能進度與範圍。避免過度的要求,而造成不必要的挫折。

(9) 強調女兒特別嗜好的活動。就本案例而言,女兒過去喜歡彈鋼琴,因此,可以安排彈鋼琴的活動,不只由淺而深、由簡而繁的自己練習彈琴,也可以帶動去欣賞一些鋼琴演奏會,拓廣女兒的活動範圍。也可以安排家庭式的彈奏表演,增加女兒的信心、興趣與面對他人的安心程度。這些能力的培養,均能鋪陳女兒再度走入社會的自信心與動能。

 

總之,面對長期孤島式生活的孩子,身為父母的要瞭解,這是長期養成的一種生活習慣,也有固著的腦功能為其孤島式生活的背景,不是只靠口頭催促就可以調整得過來,而是需要一連串的催化過程。基於父母—子女的深厚親情,親身帶動孩子按部就班,步步有成就感,累積孩子再度走入社會的信心與動能,就可以逐步重拾孩子的生活樂趣。 

否則,在過度躁進的催促下,身為父母者很容易感到挫折,孩子也得不到可行的方法,甚至會造成父母與孩子的情緒衝突,互相敵視,更是得不償失。若能經由恰當的心腦操練方式,或許可使孤島生活的孩子逐步重新走入社會,可以經由此緩慢的漸進過程,看到孩子的希望,做父母的就不會再有「要放棄或繼續努力」的問題了。

 

註1:胡海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brainlohas.org.tw)出版。台北,2012年

 

本文精簡版刊載於張老師月刊2018年3月號

「心腦操練坊」之“胡海國:面對啃老族子女,該放棄或是持續催促?」”

 

~~前文回顧~~ 

社會孤島症候群 ~要放棄或繼續努力?~ (上) 

社會孤島症候群 ~要放棄或繼續努力?~ (中)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