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長期的孤島型態的生活,造就了一種生活習慣。長期的孤島生活習慣,已遠離了早期急性期(才開始孤立起自己的時候)的生活挫折、人際關係不好時的心理感受。長期的孤島式的社會生活習性,使該個體建立了一套對生活的見解、看法與相對應的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需要一種有別於「口頭說教」、「口頭說服」或「口頭催化」的方式,來改變「孤島生活」的型態。
照顧者(父母)必須瞭解女兒長期的孤島式生活,已有她固定的反應方式,因此有必要安排時間,安排一起行動的活動,逐步帶動女兒的活動範圍。例如一起做簡單的家事,穿戴衣服後一起去散步,一起出外用餐,一起郊遊‥‥等等。
更重要的是每次一起完成一件簡單的活動時,就要加以鼓勵,使女兒有完成一件活動的樂趣與成就感,成就感的累積才能促發下一階段較長時間或較複雜的活動。以此案例來說,可以帶動女兒,一起練鋼琴,從簡單的琴譜開始,逐步彈到較複雜的琴譜。更重要的是家人要一起欣賞她的彈琴,並予以熱烈的鼓勵。也要營造機會,讓她說出自己的感受,逐步帶動她生活的樂趣和成就感,催化(不是催促)她做(參與)活動的動機,或可逐步重新走入社會。
本文精簡版刊載於張老師月刊2018年3月號
「心腦操練坊」之“胡海國:面對啃老族子女,該放棄或是持續催促?」”
~~前文回顧~~
~~繼續閱讀~~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