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_20210326_132804_vHDR_On.jpg

 

我經常會被憂心忡忡的病人或家屬問到:「醫生,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些徵兆了,但當時不以為意,沒有去處理,現在回想起來,那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現在才來看醫生治療,是不是錯失了黃金治療期?現在治療會不會來不及了?」

我和我所帶領的精神健康基金會,還有其他精神醫療專業同仁、預防醫學專家們,多年來不斷呼籲,對精神困擾和精神疾病要能「早期偵測、早期介入、及早處置」,但是,為什麼要這麼呼籲?「早期」的定義又是什麼?我們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思覺失調症病程「早期」階段的定義與重要性

最重要的時間,不是病後一、兩年,而是首次嚴重發病的時間點

以臨床醫療經驗和學術研究結果顯示,從病程發展的源頭來看,若病人或者家屬能及早偵測思覺失調症的徵兆、早期症狀,盡早就醫,配合治療,在早期,或者是更早之前的前驅期、潛伏期,就尋求醫療的早期介入來幫忙,會對病情的控制與復元有相當的好處,這是越早越好。

研究人員為了不同的研究目的,對「早期」有不同的定義方式。一般是以第一次嚴重發病為基準點。最嚴格的早期定義是首次發病以後的一年,算是最早期,也是治療效果最好的最佳早期階段。若因研究目的有所調整,有的醫師/學者會訂得稍微寬鬆一點,以兩年來算也是有的。

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時間,倒不是發病後的一年、兩年,因為這會隨研究目的的不同需求而定,反倒是「首次嚴重發病」的時間點就接受積極治療,這才是定義上最重要的早期關鍵時間。

 

把握早期的原因之一:此為黃金治療期,治療的預期效果較佳

很多病人或家屬應該有被醫師詢問過:「你印象中最早讓你覺得很嚴重的,是什麼時候?」或是「第一次被醫生說要住院,是什麼時候?」這個時間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時候的治療或是處置,其療效及反應都是比較好的。這是我們呼籲重視早期的原因之一,也是這個疾病早期階段被稱之為黃金治療期的原因。

就治療層面來看,首次嚴重發病就接受積極的治療,其預期的療效是較明顯、良好的。對病人來說,在這階段治療得宜,可以讓病情穩定控制住,有的人甚至能恢復到病前狀態;對醫師來說,此時的症狀表現及用藥反應觀察,能夠有效鑑別、判斷病人的疾病,以及藥物對他的效果與適應程度,進而找到最適合這位病人的藥物配比與劑量。

 

把握早期的原因之二:病人和家屬若在此時學習充足的疾病知識,有豐富的治療常識、正確的復健觀念,對後續慢性期有很大的助益

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思覺失調症症狀表現最終會趨於穩定而慢性化。因此,反過來從疾病源頭往病程發展的進程來看,若病人或者家屬能及早了解思覺失調症本身的病理及特質,若能及早了解思覺失調症,對疾病的病理、特質、症狀表現、治療方式以及相關的腦科學知識(包含神經系統的相互影響)能有充分的了解,更對復健上在早期階段應著重的要點,能加以練習、實踐,就能對後面慢性期的治療,有相當大的助益。

思覺失調症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影響的是腦部的思考與知覺兩大部分,牽涉到待人接物的進對應退,壓力調適與適應,甚至是對生活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影響。除了症狀需要服藥控制,內外壓力的偵測與應對,身心狀態的維持與照顧,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可能都跟病前不一樣。

我常聽到家屬說:「覺得他(病人)跟以前不一樣了,不知道怎麼相處...」這個疾病確實會改變很多,尤其受到症狀影響,在人跟人的相處上,包含病人對家人,家人對病人,以及他們跟外界的關係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這是需要重新學習的。最好能在早期階段,逐步做好下列各面向:

1. 家庭支持方面:

病人和家屬彼此陪伴(非單方面遷就),互相支持,共同面對疾病,應對、處理疾病帶來的困難;

2. 就醫治療方面:

與醫師合作,病人、家屬與醫師形成同盟關係,ˊ治療疾病,解決症狀帶來的不適,避免復發;

3. 個人成長與生活經營方面:

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與調整目標、方向,在腦力能承受的範圍,著重強項與優點的表現,用心踏實過好每一天,今天比昨天好就能肯定自己,日日累積成就感與幸福感。這也是精神復健及心操練的重點,我非常鼓勵要在生活中落實。

 

這些每日累積的心腦操練成果,都能有效地幫助病人,成為穩定自己和獲得支持的力量,在病情控制上也能看見很好的成效。這即是我們呼籲重視早期的原因之二。

 

慢性期的時間也沒有一定規範,大致是發病後兩到五年左右,病情趨於穩定的狀態

至於什麼時候才叫慢性呢?是發病五年後就趨於慢性?還是二十年才是慢性?如上述所言,視研究目的而定的,目前沒有一定的標準說什麼時候是所謂的慢性。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也是如同之前提及的,是因為思覺失調症的症狀表現及病程發展因人而異,即使是慢性期也是如此。

依過去的研究結果發現,病程大概在兩年左右,會達到治療反應趨於穩定的狀態,因此,兩年到五年治療後的症狀表現,事實上是很類似的,所以前面的治療相當重要,後面會比較偏穩定。

 

穩定後的病情表現、用藥反應、預期療效,也是因人而異

那所謂的穩定又是如何?不同病人的穩定狀況皆有不同,有些是不服藥就發病;有些可以不服藥,也還很好;有些是一直地用藥,症狀卻沒有很明顯地改善。這也是很多病人、家屬感到很疑惑:「為什麼有些病人不吃藥卻沒事呢?而我卻不行」原因就是如此。而以個人來看,兩年以後到五年,症狀型態是有點類似的。

那麼有服藥,是不是就能有預期療效呢?像是服藥後還是不會好?或是服藥後就會完全好了?這個問題很多人關心,但情況也是因病人的體質特性不同,還有他外在環境的影響,有著很大的變異性。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有時會讓病人和家屬感到非常受挫的地方就在於此,它並不是像治療流行性感冒、鼻竇炎之類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的疾病,用藥讓病毒、細菌消滅了,病就好了,思覺失調症有著更複雜的影響因子存在,也因此,沒有很簡單的定義來規範「早期」、「慢性」,只能因研究目的或治療目標來看。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

最理想的方式是順應腦科學原理,在可塑性較強的「首次發病兩年的早期階段」,病人和家人都要學習疾病知能,配合用藥治療,增強正向連結,有助後續慢性期的穩定

最簡單的說法是「首次發病兩年內是早期階段」,這是最容易了解且廣泛的用法。用意是在前面兩年要積極治療,包含各種學習與練習。思覺失調症的治療並不是說交給醫生就沒事了,「都有去看醫生,都有照著醫囑吃藥」只做了1/3,病人和家屬也還需要完成另外2/3的功課,也就是家庭支持及個人成長。其中最重要的任務是把握早期階段,花些功夫提升思覺失調症的知能。

復元也不只是病人一個人的事,病人自己要學習,他的父母、兄弟姊妹、伴侶都要學習。學習的內容和範圍相當廣泛,但也不急著一時完成,不妨慢慢來,一起學習。除了用藥以外,還要能觀察、認識、了解自己生病的症狀(每個病人都不太一樣),前面的兩年是很重要的學習階段,值得把握。

為什麼要強調把握早期階段學習呢?這是因為過了兩年以後,一般人跟疾病通常就已形成適應與應對的模式,已經習慣生病後的狀態,之後要改變看法或觀念,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再強調,越早期越好,我建議的早期,是首次嚴重發病起算的兩年,這兩年要積極一點,在病程前面的階段,對藥物的反應真的是比較好的。

有不少研究結果顯示,若未有適當的練習與引導,病人經過兩年的時間,腦內往負向的神經連結會變得越來越鞏固,或者說是自動就往負向神經連結思考、行動。若在疾病初期,就引導到好的連結,之後好的連結通路就越來越鞏固,傳輸速度越來越快,形成自動化模式;若這兩年的連結是往不好的方向,可以想見,後續就是一直會是穩定的不好的連結在腦內功能裡面,這是很值得我們去關心的議題。

在四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與案例中,我非常鼓勵越早讓病人及家屬去認識它、學習它,不只是用藥反應好,腦結構能夠快點朝正向的地方連結,這是最理想的做法。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