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師,我自從四三大地震後,每天心慌慌、失眠、感覺身體搖晃,手腳發抖、精神不集中、擔心地震又來、事事不能好好做、真的不知怎麼辦?」這是精神科門診所見,堪稱「地震症候群」的精神困擾現象。

大地震的餘震中有平安

  大地震本來就對人身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撼動全台灣的2024年「四三花蓮」規模7.2的大地震,不例外地造成不少人失去了生命和嚴重的財產損失。使受損民眾及其家屬落入傷痛與失落,這急切需要政府政策上及實務上之協助、補助,需要鄰里間長期關懷、互助,也需要大眾長期的溫暖支持,逐步完成社區重建。由於花蓮有許多高山、深谷,四三大地震後有連續多日,救難人員一直冒著生命危險,在山谷進行辛苦救難工作又有頻繁餘震,至今十天之中,餘震不斷,其中規模大於5的也有30次之多,這都可以說餘震連連,造成不安與生活的困擾。

   生活在這種餘震連連的日子裡,難免時時刻刻掛心地震是否會再來,時刻會勾起山崩地裂的悲慘場面,會出現杯瓶掉落的尖銳聲音,最困擾的是地震當下的驚恐情緒,在鮮明的記憶中,重複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睡夢中重複出現。不時地把自己帶回四三大地震的時刻與場景中。

    驚恐的情緒,不足是在表面主觀害怕的感受,它會連帶啟動身體的搖晃、發抖、內臟不舒服、頭暈,使一個人陷入不知所措、注意力不集中。時刻處在惶惶不安、不自覺地在思緒中,期待下一個可能地震再來臨,且一直陷在可能的傷害與如何避難的沈思𥚃,生活因而失序。

    使情況更嚴重的是,在不可預期的、不時出現的一陣搖晃的餘震中,總是踏踏實實地激起那,鮮明記憶中大地震時,房屋的嚴重搖㨪場景和那激烈恐慌、害怕的情緒記憶。

  就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觀點,我有下列幾點建議,可以協助需要的人,迅速求得平安,回歸平靜、正常的生活軌道:

其一、自我覺知(察覺,知道)自己正處在一種地震後的情緒困擾狀態,一種所謂鮮明驚恐情緒記憶的精神狀態中,有必要加以調整,穩下腳步,求得平安。

其二、了解害怕、驚恐情緒,經由腦複雜的神經迴路連結,在感到驚恐害怕的同時,會有身體內自律神經功能與肌肉系統的強烈反應。因此,會出現種種的、多樣性的身體不舒服,如身體搖晃感覺,感覺手腳發抖,腸胃不舒服,甚至頭暈、走路不穩等等。經由這種害怕情緒與腦-神經線路功能的了解與掌握,安心接受這些不可避免的不舒服感受。不要變本加厲的過度擔心身體有什麼疾病,而是要安撫自己,避免擔心、害怕產生驚慌的惡性循環。

其三、了解驚恐、害怕的情緒,經由腦-神經回路會造成過度的警覺狀態(arousal state)。心思因此過於敏銳,對周遭大小情況,會特別留意,感覺更敏銳,會影響注意力的專注性,精神不易集中,但對可能再發生的餘震,會過度注意與期待,擔心會再來。面對這種情況,要時時提醒自己,地震的餘震會越來越少出現,且會越來越小,不至於造成什麼傷害,如此地安撫自己的心思,使害怕的情緒越來越平靜。

其四、為能有效緩和驚恐、害怕和過度期待餘震再來的強烈心身壓力反應,需要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做「足定氣靜」的心腦操練,以放鬆身心狀態。簡言之,要把意念拉回,放在身體的放鬆感覺上,不要去擔心種種人情世故,並重複依下列(1)到(4)的四個步驟移動意念,(1)用意念專注在背部和肩膀、肩膀輕輕向下拉,感受放鬆的感覺,(2)用意念去感受深呼吸(最好是腹式深呼吸)的舒適感,(3)用意念去感受10個腳趾伸展的輕鬆舒適感覺,(4)把意念放在鼻孔,感覺吸氣與吐氣的輕鬆與平穩感覺。 如此重複四個步驟可以連續做3分鐘,深深去感受身心放鬆與舒適的安定安靜感受。我也建議日常生活中,每兩個小時就做一次。

     如此的定靜操練,不只,可以緩和驚恐的身體-生理的不舒服反應,更可以把心思停放在放鬆的身體上,以免一直放在期待的、可能的地震餘震的來臨。如此雙管齊下,有效緩和「地震症候群」的餘威。

其五、另外,不要忘了,要多參加活動和家人聚餐和朋友聚會聊天,或者出去外面散步,看看戶外風光,把心思放寬放廣。也可欣賞喜歡的音樂、電影或者看一段小說。如果能出外逛逛山裡的小徑或欣賞田園風光,那就更好。這些都可以拓展腦內世界的豐富性與多元化,可以有效沖淡地震帶來的驚恐情緒,更可以有效增長對驚恐情緒的忍受度,強化腦-精神功能的穩定力道,有效化解地震驚恐情緒的綁架。

   經由,上面所說五項可行、易行的精神健壯的處方,從自我覺知、了解、接受、定靜操練、到生活中多元活動的開展,逐步求得地震災後的平安與舒坦,回到生活的常軌和正向精彩人生。

    如果,經由這種自我療瘉的五種方法,仍然無法消除內在對地(餘)震的不安、驚恐,還有連帶發生的種種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我建議就要去就診精神科的門診,尋求精神科醫師的治療。

 

參考資料:

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