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陪伴的評估原則—他的成長與我的負荷
親戚、朋友們平常都各自努力,有時候知道對方有困難,要能夠有短暫的陪伴,這同樣是人情上的基礎性連結。至於要怎麼做到有效陪伴、關懷呢?最基本的原則有兩個因素要考慮:第一是對方有沒有在成長,對方如果沒有成長,會變成無效陪伴;第二是我花了這些時間、心力在裡面,我感受多少壓力。換句話說,陪伴是雙方、互相的,要考慮到被關懷者對方的成長,以及陪伴者的我有沒有承擔太重。
承擔的壓力量可以藉由精神健康量表自我評估,自己要能夠察覺到心身上的壓力反應,覺察自己心境上,處理事情有沒有失去原有的效能了?自己的這個「我」的價值跟意義,在陪伴、照顧他人的過程中,是不是有被拉掉下來了,減損了?自己要警覺:自己精神健壯度如何?腦力夠不夠用?不要付出關心到後來,對對方發脾氣,對自己也生氣,這就是已經超過你可以做的範圍了,該收手就要收手,所以有時候要停下來判斷一下:我陪伴及對他付出的,是否只能到此為止?
當自己承擔的壓力過大,需漸進地拉開距離
要跟對方講:「我自己也要照顧好自己」,當然這當中要有點技巧,不要突然離開,讓對方覺得他被拋棄,可以說:「我今天來看你一個小時,過兩天再來。」到某一個時間點,就改為一兩個禮拜來訪一次,能有這樣的調控方式,不只可以保有實力、耐力,也可以不讓自己好似全然被吞沒的失控感。
若彼此付出已超過自助與助人的上限,是時候該尋求專業精神科醫療的協助
至於對方有沒有成長,假如對方的困難在你陪伴下,一起努力一陣子,包括去公園散步、去逛街,並陪伴從事種種活動,他依舊黏在自己的問題或困境中,沒有改變或進展,表示他的問題不能從你的陪伴得到幫忙,這就要兩人商議,朝著尋求專家協助。假如社會資源不夠,就要去找社會資源,假設需要諮商,就去找諮商師,或者需要去一起去拜訪哪一位法師或牧師,就一起努力。
若上述各種外在協助均無法改善生活精神困擾,就需要看精神科醫生門診,因為腦力有時候被壓力壓太久了,它會消失應有的彈性功能,這時候不服用調整腦功能的藥就沒辦法了。所以不是說只有一定到教會、教堂、寺院,就可以完全解決生活困擾問題,如果已經嚴重到自己努力都還不行,他的腦可能有特別的功能變化,或者有哪種體質特性,此時如果不用腦功能調整的藥物治療,就沒有辦法讓他有順利的復元。
這個屆時要找診精神科醫師門診的敏感度很重要,到時候,該看精神科醫生就要快快去看醫生,就像感冒一樣,自己在家休息幾天情況沒有好轉,就要及早去看醫生,大腦也是如此,不要說完全不接受看精神科醫生的需求,這反而讓自己更辛苦。
前一陣子,有一個演員的自殺案例,據說他在教會裡面很受到大家照顧與愛戴,但他的困擾問題,只在教會的活動與照顧是不夠的。我有一位類似情況的病人,他很感觸地跟我分享說,依他的經驗,只有教會的信仰與教友的支持是不夠的,他自身一直參加教會與教友種種活動,但他一定跟醫生有互動,常規回診治療。他很遺憾地說「會不會這位演員朋友」,沒有固定看醫生呢?
教會的活動是很支持性,很有幫忙沒有錯,但是,當人生碰到超過負荷的大困難,有時候頭腦會受到太大的衝擊,或是有些精神疾病受到季節交替影響,情緒陷入低落或原有疾病可能復發,當事者可能沒有辦法自我掌握。所以我建議不要把看精神科醫師,當作絕對的禁忌。一步步來,真的需要,就把精神科醫師當成人生的導師,很順理成章地去求診。這也無關乎勇敢不勇敢,只要有這個需要,就去看精神科醫生,他甚至是人生困擾的導師,人生困擾當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用這樣的態度及瞭解,平心靜氣地來面對精神困擾的情況。
參考書籍:
1. 精健道
http://www.brainlohas.org/%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9%8b%e9%81%93-2/
2. 心腦操練
http://www.brainlohas.org/%e7%b2%be%e5%81%a5%e6%95%99%e6%9d%90%e7%be%a9%e8%b3%bc/
3.精神健康量表
https://app.brainlohas.org/scale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腦力壓力紅綠燈 精神健康評量網頁問卷: https://app.brainlohas.org/scal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