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893196.jpg

 

孤寂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和客觀上的孤獨生活不盡然相同。孤寂感是一種情緒,只要是情緒就和腦有密切關係。人有社會群居之基本生物學特性,在群居裡,也就是有人際的社會支持時,腦是舒坦的、放鬆的;只要離群而居,或有離群(孤寂)之感受就引發腦內之警覺反應,也就是腦的壓力反應,包括壓力荷爾蒙分泌過強,長期以往,就會產生免疫反應失常。這會造成一種慢性之「孤寂症候群」,不只是心情孤寂,也會有焦慮、憂鬱、社交退縮、生活孤立、身心壓力反應過強、多種身心不舒,更有甚者會參與啟動癌症發生風險的複雜機轉。

喀拉夫(Kraav S-L)等人在精神醫學研究[Psychiatric Research (2021) 113868]發表了一篇長期(平均205個月)追蹤2570位中年男性的身體健康狀況(註1)。研究樣本是芬蘭Kuopio大學在19841989年間收集之中年男性(年齡42~64歲之間)2682人,排除納入研究時及納入研究後2年有確診癌症之個案,最後有效研究樣本為2570個個案。在研究之初收集了孤寂感(11題問卷)與社交孤立(10題問卷)之資料,並收集了吸煙、飲酒等生活習慣之資料。利用芬蘭國家癌症登記系統之資料,分析研究樣本2012年元月之前,總共追蹤205個月之間,發生癌症之個案。在2570個個案中,有649位發生癌症。

利用Cox迴歸分析,發現孤寂感發生癌症的風險比值(HR)比沒有孤寂感者,每多一個標準差(SD)值,其平均HR1.11.03-1.19)(p=0.009),具統計上意義。至於孤獨生活的個案,其發生癌症的風險1.091.01-1.17)(p=0.033),亦具有統計意義。排除喝酒、吸煙生活習慣後,其致癌風險減低為1.070.10-1.16)(p=0.66),就不具統計意義。

若分析個別癌症之發生風險,控制飲酒和吸煙習慣以後,發現肺癌和孤寂感有明顯相關,其風險值HR=1.241.03-1.49)(p=0.021), 但孤立生活型態和肺癌卻不相同。此外,前列腺癌、大腸-直腸癌之發生風險,也均和孤寂感、孤獨生活型態沒有相關性。以存活分析法(Kaplan-Meier估計)分析649位癌症病人,發現獨自孤獨(獨身、離婚、鰥寡)生活的病人(52位),相對於和他人(家人)一起生活者(525),到追蹤時(歷經275個月),其存活率分別為20%46%(如圖1)。就存活時日而言,獨自生活者其存活時日(自研究基準日)為7851日(約215個月),而與他人同住者,其存活時日為8533日(約235個月),亦即少2年。

 

image

Fig. 1. Kaplan-Meier estimates (survival functions) showing the risk of cancer mortality in cancer patients (N = 649)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hip status (living alone, N = 52; living with somebody, N = 525).

Kraav, S. L., Lehto, S. M., Kauhanen, J., Hantunen, S., & Tolmunen, T. (2021).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increase cancer incidence in a cohort of Finnish middle-aged men. A longitudinal study. Psychiatry research299, 113868.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