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3220.jpg

 

關懷的具體實踐

「利他」是前額葉功能的訓練

「利他」是腦的一種自然反應,頭腦會跟外界建立連結,腦內有神經荷爾蒙的運作,連結以後,朝正向發展,會關心整個環境。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爲有這一點,這是額葉很重要的功能,眼眶額葉讓我們有社會性的觀察,社會性的歸屬感,也就是大家互相歸屬(我和家人同在一個家庭,我和同事同在一個工作場域上班,我和同學們一起上課,我們一起經歷過什麼...等),關心到這個社會共同的好與壞,一起享有,一起負責任。所以,利他也就是要訓練自己的前額葉功能,也因此有利於腦功能發展。

若不能對他人付出關心,如同不用心生活一樣,額葉就不活躍,前額葉細胞連結就不緊密,不增加。前額葉是非常重要的中樞掌控系統、連結中心,它跟邊緣系統,跟認知功能區緊密連結,若不去發展跟別人的互動、連結,像是打招呼,關心冷熱,有沒有吃飽,或者是對社會事件、議題、氛圍有所關心、感受,與人互相分享等等,腦的前額葉就沒有發展,相對於有這樣生活的人,他前額葉就比較不活躍、不發達。

萬物之靈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利他」,使生命產生價值,這是腦的一個重要功能,越常有利他的言行,就是心腦操練的一部分,越是操練它,它就越來越發達,展露的效能就越好。

 

關懷和分享-從「早安」開始吧!

上下班時,跟大樓管理員打招呼,也是關懷他人的簡易做法之一。在心理層面上,表示對別人的存在有了解與尊重,行動上跟管理員打招呼,是兩個人在一起,友善的、正向的互動,是經營兩個人互相信任,互相喜歡的源頭。久了以後,你會覺得,他跟你是同時間在一起的,早上上班,要來公司,快到辦公室時,就知道有一個人在那裡,共同存在於這個空間,自己不孤單,自己是有別人在旁邊的這種感受,這是「歸屬感」呈現的原始面貌。

 

關懷他人還可以這麼做!

日常生活中要能夠有利他的作法,可以從小地方開始做起,跟管理員打招呼,跟同事打招呼,關心家人。因為利他的實際互動,頭腦的連結會越來越多,而且連結不只多,傳遞訊息非常豐富,腦內部的神經迴路串聯成網般綿密。

 

 

Who cares? We care. 進一步的社會議題-關心、分享與孤寂

關心與分享是維持精神健康的兩大重點

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過去 (2006年) 發現,關心與分享是維持精神健康的兩大重點,直至今日依然如此,因為這是腦功能的自然表現,只要人生活在人類社會裡面,在精神生活中,大概這兩個元素會是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在這當中,產生的另一個層面的概念是互相有歸屬感,就是大家在一起,會互相關心,有互動的、正向的連結。

 

孤寂不孤寂,我們關心!

孤寂感是違反人類天性,不利於腦功能發展的,而孤寂現象是肇因於現代社會的結構,不只是家庭人口減少,且工作、上學都太忙,以至於家人生活共聚,互相聊天的機會就減少,大家都真的時間不夠用,加上資訊很多,大家忙於搜尋、追上自己需要、想要的資訊,忽略、忘掉跟旁邊的人分享。

社會結構改變和資訊工具的豐富,形成應用資訊的方式,與原來人類進化的頭腦功能有所差距。「人與人之連結、互相歸屬」是很重要的腦功能,沒有好好發揮,每天生活一直陷入現代生活的陷阱裡,因而忽略頭腦的天性,忽略了心理層面的社交需求(註3),因此產生孤寂現象。每天生活太忙,沒時間,碰不到面,所以忽略旁邊的人,久而久之,彼此漠然,互相不關心,內在的感覺就跟人沒有連結。如同添購了一台配備很棒的電腦設備,但卻沒有連上網,雖然能運作,但卻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不連結會如何呢?最容易出現的就是腦內的過強壓力反應。有些人說:「我也沒有什麼好煩惱,但壓力怎麼那麼大?」原因可能是孤寂而不自知,孤寂時間長了,自然會產生壓力感受,身心壓力反應相應而生。

 

社會孤寂現象-孤寂 、孤獨、獨居

孤寂(lonely)是孤單、寂寞的主觀、不舒服感受,孤獨(alone)是客觀的獨自一人,獨居(live alone)是一個人獨自生活,沒有同住家人,這是三個不一樣的概念。

 

孤獨與獨居不一定孤寂,可以豐富又快樂

獨居的人偶爾會產生孤獨生活,以及孤寂生活的可能。他自己一個人生活,如果他跟外界連結很多,他可以過得很豐富,他會到公園散步,跟花草樹木連結,自己喜歡照相、喜歡閱讀、旅行,雖然他沒有跟別人在一起,但透過社群媒體、通訊軟體,可以跟別人有很多資訊來往,因此他並不孤寂。獨居、孤獨並不等於會孤寂,但是機會很高。

 

孤寂者困在自己畫的牢籠中

孤寂是鎖在自己的心情上,困在負面心境裡,覺得孤單無助,世界只有他一個人的悲涼感受。

在我的觀察,孤寂的人並不全是孤獨生活的獨居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忙碌,大家都在工作、上班、上學,這之中也有不少孤寂者。有些事業家因為太過專注在工作,反而讓他很孤寂,他只在他的工作裡面,跟旁邊沒有連結。

他下班回家,孩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太太最近生活如何,他都不知道,自然沒有連結,回家就像到旅館睡覺,然後隔天一早又到辦公室工作,他很忙也很努力,事業非常發達,大家都認為他是非常好的經營者,成功的事業家,但是,他卻生活在孤寂中。

平常跟外界有連結,而且要拓展連結,就不會有孤寂現象(這也是之前提及的鷹架理論(備註4)),重點在於連結太窄,只有工作,就會產生孤寂。因此,孤寂現象存在於任何年齡層,任何生活型態,是我們需要關心的社會議題。

如何減少孤寂呢?前面提到關懷週遭的簡單做法是很有用的。例如跟生活周邊的人打招呼,關心冷熱,關壞有沒有吃飽,是很常見的台灣人見面的問候語。生活裡面,不要把這些當作沒有必要,這些反而是重要的生活元素,要把它當作不會花很多時間,但是收獲很多的關心他人的方法。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跟工作沒有關係,就不說了,事實上是不對的,職場上還是要有一些生活點滴素材的互動、連結、分享,這也是精神生活很重要的部分。

 

「我孤寂嗎?」-檢測自己的孤寂程度

有鑒於孤寂感並不容易覺察、辨別,可以使用精神健康基金會近期推出的「精神健康評量」網路量表 (https://app.brainlohas.org/scale) 中「孤寂感檢測表」(註5),簡單三題可以對自己的孤寂感程度有所了解,先知道自己的狀況,才能思考下一步行動。

 

 

備註:

1. 【精健道小學堂】ep 12 當下,我能定靜面對變化~精健道第四道:活出優質生命的源頭-當下 足定氣靜而不亂,當日 節律充實而不忙,當生 用心關懷而不惑 https://youtu.be/J1UcsHXA1XI

2. 【精健道小學堂】ep 11 遠離腦霧!精健道第三道:保養腦十全大法-十種保養頭腦的生理與心理技巧 https://youtu.be/HtgcbQgXelc 

3. 【精健道小學堂】ep 05 精神健康簡單說  https://youtu.be/oOwuA1G3X6U

4. 【請問胡醫師】ep 34 運動可以採藥嗎?營養保健品呢?改用中醫治療、中藥調養行嗎? https://youtu.be/TjfoRcVDh_8

鷹架理論 http://nchu-mis-common-sense.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26.html

5. 孤寂感檢測表三題出自於台灣大學心理系姚開屏教授的寂寞量表,已獲授權使用

 

 

參考書籍:

1. 精健道

 http://www.brainlohas.org/%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9%8b%e9%81%93-2/

http://www.brainlohas.org/%e7%b2%be%e5%81%a5%e6%95%99%e6%9d%90%e7%be%a9%e8%b3%bc/ 

2. 心腦操練 http://www.brainlohas.org/%e7%b2%be%e5%81%a5%e6%95%99%e6%9d%90%e7%be%a9%e8%b3%bc/

 

 

YouTube影片:

【精健道小學堂】ep 13 Switch ! 啟動幸福!精健道第五道:找出幸福的源頭-對自己用心,對週遭關懷,有助提升精神健康 https://youtu.be/-X8wllQKZV0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腦力壓力紅綠燈 精神健康評量網頁問卷:  https://app.brainlohas.org/scal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腦操練 精健道 孤島
    全站熱搜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