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426092.jpg

 

從精神樂活觀點來看:

人生在世,自小就好與同伴(同學)為伍,縱有親疏、有爭吵,仍在人生歷程中,滿是美好的經驗與回味,而且經常有連繫。雖然所謂的「朋友」,有時多,有時少,有些變疏遠,也會有機會認識新的朋友,總是有那麼一群人隨時可聚會、可聊聊天、分享生活點滴。

不管多忙的人生,人天生就有與朋友相處之天性。只要這種天性不被埋沒,它永遠都賦予這個人「結交朋友與朋友相處」的天份。而且,依人類與猩猩族群研究資料所見,這種天性隨著年齡愈大,就展露得愈明顯。它是靈長類動物演化過程的天性(註1),並非人類所獨有。為能在老年生活得其所(註2),此天性之發揮是必要的。

 

從心腦操練的觀點,我有下列幾點建議:

1、就預防策略而言

(1) 基本預防方法是順應人「好交友」的天性

自小至大,維持和朋友之來往與聚會,隨時關心朋友。不論是工作多忙,家事多繁雜,一定要在適當行程中,   安排與朋友互動與相互關懷之活動(註3)。有談得來或志同道合之新朋友,也要用心經營新友情,避免人生孤單之感受,及早避免身陷「孤獨」之境。

(2)「孤獨」有兩種意念

其一是有利身心靈之「孤獨」。有人為求在繁雜的生活中,有安靜、放鬆之時刻,而安排自己「孤獨」生活一陣子。有人為求深思、自我覺知或冥想而安排自己「孤獨」一陣子。

此種「孤獨」狀態,個人與自我內在、與環境均有密切聯結,並沒有孤寂感,而且擁有濃濃的正向情緒,自覺愉快、有意義、自在。而另一種「孤獨」是自然而然由生活中學習、塑造而成的一種「孤單一人」的生活型態(習慣)。

在此「孤獨」狀態之生活型態,個人與外界聯結中斷了,個人與自我內在也中斷了,在社會生活上,形同一個孤伶伶的「孤島」。如此的「孤獨」,是孤寂的,是無助的,是寂寞的,其負面情緒愈來愈濃厚。自覺無趣,生活單調,人生僵化,不精彩,不愉快、不快樂、不幸福,甚至有憂鬱情緒。

(3) 時時練習「自我覺知」(註4),察覺自己生活型態是否愈來愈孤獨

不管什麼理由,幾個星期、幾個月期間之孤獨感,若能即時自覺孤單,就要自覺「自己已不對勁」,要立刻安排與朋友、親屬多些互動,多些問候,多聊聊天,也要多參與種種活動。

因為不健康的「孤獨」生活型態是一種生活習慣,它是不知不覺中找上門,在不知不覺走上「孤獨」之路,由輕微而愈趨嚴重,把原本「天生好交朋友」之本性,逐步地、默默無聲地掩蓋掉,而無法展露。所以時時練習「自我覺知」,察覺自己生活的型態中與朋友、親戚有沒有維持一定的互動熱度是必要的預防「孤獨」的功夫。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