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枷鎖》
  「夢想失落」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當他在醫院接受治療時候,體會到他那麼執著地想追求博士學位的夢想,是希望在科學中,專心研究,有所發展,可成功調控他自小以來生活的困境,他說「我覺知到,我努力追求我執著的夢想,只是想要脫離我長期的負面情緒和種種的不舒服」。然而,這正是把自己鎖入每況愈下的「人生枷銷中」,把自己十足地推向「負向精神發展」的方向,不具開展性與正向性。終於,他自覺到,他必須從長期照顧母親的負擔中,走出來,他說「我必須對自己仁慈一點,把自己的健康放在更為優先考量的位置」。休學一年後,他復學了,再繼續他的博士學位的課程,他顯得更努力,教授也很照顧他,支持他,給他一個新的研究題目,讓他好好重新發揮。然而,他說「我心裡面,這麼想;如果我失敗了,我過去的努力就前功盡棄了。」這又是另外一個「人生的枷鎖」。他雖更用心於他的功課,但是無論如何,他就是無法有好的腦-精神功能,無法繼續他的博士學位的課程,最後他因為精神困擾過度嚴重,又就再度住院接受必要的精神醫療了。

未命名設計 (15)
《真正自我覺知了》
     在第二次住院接受精神醫療的過程中,他清楚的察覺到自己的狀況,他重複理性的思考,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生命帶到危險(幾乎自殺)境界兩次,我勇敢地承認,我必須離開從事「科學研究」、追求博士學位的夢想,而聚焦於把自己照顧好」。
《跨越自己設定的障礙,並不如想像的理所當然》
   作者很明確的說「要接受這個結論是很可怕的,必須先把自己擺在第一位的經驗,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我覺得這個決定,使自己損失更為慘重」。正如,我在經常在精健的大眾演講時,常常提到的「神經可塑性和神經廻路」的神經生物學的故事。亦即,常年的人生經驗,在神經可塑性的原理下,會建立起一個強而有力的的「神經廻路」。這個神經迴路,提供一個人一種「執念和固執、僵化的情緒感受」。要一個人「放棄這個執念」(縱使知道放棄它,有利一個人正向精神發展)也會是當事者在人生歷程中「不可承受之重」,會產生害怕、恐懼,甚至抗拒改變的心境。


《固著執念-神經廻路的病理效用》
   作者提到,他早年在中學的時候,老師啟發他研究生物學的樂趣與夢想,又於長年照顧生病母親的負擔下,感受浸身科學研究,追求哲學博士學位的夢想,真是個美妙的夢想,給他一種安全感和生命的意義。他努力用功,勇往直前,循夢而行,充滿了熱情。但是,他的生活一向趨於窄化,缺乏壓力的耐受力。任何人,在人生過程中,不可免的都會有種種的生活壓力。而對當時的作者來說,由於他的腦-精神功能只埋首於學業功課上面,對任何生活的壓力負荷,缺少彈性,缺乏耐壓力,缺乏轉一個方向看人生的多元思考能量,縱使一般的生活壓力,也會成為壓垮他腦-精神功能的最後一根稻草。
    「固著執念」會是造成一些「固著生活形態」,作者敍說,他一直勇往直前,追求夢想中的成就,但同時卻忽略自我照顧、與生活環境 與人群失去連結,生活孤寂、失去社交的相互關懷、人生沒有溫暖,內在有長期的強勢壓力反應,弱化他面對日常生活中種種外來衝擊的能力,腦力處於虛弱的狀態,因此現實生活中、任何小小壓力事件,均會觸發嚴重腦力不足的窘境,造成嚴重精神困擾,而需要住到精神科醫院去治療,以化解生命危機。

未命名設計 (16)
   《放下失落的夢想,輕鬆自在》
  作者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我從學術生涯中的失落,是我人生所有經驗中,最感到輕鬆的狀態」。在精神健康基金會的大眾演講中,我常常在講到「精健道」時,常常提到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進行心腦操練,使我們能隨時可以「轉一個角度看人生」,「人生要有多元性的思考」。大家仔細想想,人不是生活在一個窄巷裡,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寛廣的地平面世界裡。東邊的方向不方便走,可以走向南邊,走北邊,甚至可以走回頭路,轉向西邊的方向。可以說人生的道路,有360度方向的任何方位,均可以試探可行的方向。只顧硬著頭皮向「單行道窄巷一直走」,是因為「固著執念」所造成的現象,不知變通,永遠卡在死胡同裡。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應是指出解套良方,也就是要能善用腦力,對生活周遭環境多多用心地仔細觀察,用心進行思考,並設計出最有利、最有效的可行方位,這就是多元性思考,引導一個人換個角度看人生的原理。唯有如此,才能跨越人生的難題,放下固著執念,才有可能如作者所說的「放下失落的夢想,初時雖感害怕夢想的失落,但終竟是所經歷過,最輕鬆的經驗呢!」

《跨越夢想的失落、獲得重生》
   作者最後捨去他自己原先所追求的,夢想中的未來,他說「我不再追求當生物科學家了,我已經有一個新的人生目標,我想回報我在精神科住院時候,我所獲得那溫馨的照顧,我計劃要當一位精神科的護理人員」。這是作者百般苦難後,找到自己人生的另外一個方向,他真的是轉一個角度看到他的新人生了 。他說,「我現在覺得輕鬆自在,發現自己人生那種自助助人的意義和實踐」。 我在精健道的一般大眾社會教育演講中,常常提到我們一生中要用心學習「跨越困境、人生得演進、以重獲新生」的正向精神發展方向。我也常常提到我們要學習「永續性正向發展的精神樂活生活方式,得自助助人的妙方。」
    這「失落夢想」一文作者,放下那追求博士學位的心境,正是跨越人生困境,跨越固著執念的最好例子。他由精神醫療過程中,體會被精神醫療人員照顧的感動,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尋找到未來新的人生方向,他計劃成為照顧他人的精神科護理人員,可以說他體會到自助助人的理念,自己學習到自我照顧自己,並能行有餘力去幫助他人、照顧別人,這是「正向精神發展」的方向。他顯然脫離了他自己所以設定的人生枷鎖,在夢想失落之後,實踐了「轉一個角度看人生」的轉折,跨越執念,走出人生新方向,這是我所說的「實踐人生的演進、重獲新生」的喜樂。
  總之,追求「夢想」以達成人生目標是好事,但當追求夢想過程中出現困境,尤其受到過往人生長期受傷經驗,在大腦中構建了一個「固著的神經廻路」,形塑人生的「固著執念與固著的情緒反應」,造成夢想追求過程的「負向精神發展」,若未能及時警覺、未能及時自我了解自己的困境,那麼將會失去及時自我療癒的機會,無法及時改變不切實際的人生夢想,失去及時轉個角度來審視自我人生的可能性,他也就一直處在負性精神發展的惡性循環中,無法及時回歸人生的平穩道路、無法繼續前行。

未命名設計 (17)


     這種人生轉折過程,因為長期處在負性精神發展的惡性循環中,長期來,當事者的腦力過度不足,處在孤寂的生活形態中,腦功能對壓力反應過度強烈,長期影響腦—精神功能(情緒、行為、思考認知與生理驅動力)的常態展現,主觀上造成精神感受的不舒服與困擾,影響工作效率與人際關係。當事者往往受不住失落感的衝擊,不管生活中任何的其他種種不如意大小事,均會被感受成重大的生活壓力,都會造成很強烈的腦-精神功能的障礙。最好在日常生活中,平常時候就要經營三五成群的精健家族,平時互相關心、分享快樂,有困難時能有「客觀、溫暖」的指引效果,避免走入負性精神發展的惡性循環,有效避免精神困擾的發生。
    若如「夢想失落」一文作者所敘說他那追求夢想的生命故事,最後,他忍受精神障礙之苦,他及時就診精神科醫師,並且接受精神科醫院住院的治療。最後,他還是能夠轉個角度看他的人生,成功跨越困境,成功的轉折進入人生的新方向,獲得人生的演進,重獲新生。這個「跨越夢想失落」作者的經歷,很值得大家的參考。
 

 

家醜不外揚,我真的能說這些嗎?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家醜不外揚,我真的能說這些嗎?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家醜不外揚,我真的能說這些嗎?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家醜不外揚,我真的能說這些嗎?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家醜不外揚,我真的能說這些嗎?腦力壓力紅綠燈 精神健康評量網頁問卷:  https://app.brainlohas.org/sca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胡醫師 的頭像
    胡醫師

    心腦操練 精神樂活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