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220118_162357_vHDR_On.jpg

 

就精神樂活之觀點

疫情已然延燒了兩年,似乎仍看不到疫情流行之盡頭。似乎遙遙無期之疫情,距離疫情結束仍有一段距離。有必要思考長期的疫情壓力下,如何有精神舒爽的可能策略與方法。根據上述之精神病理分析,基於保腦樂活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 (1) 的觀點,我有下列幾個方面之建議,供有緣人做為追求精神樂活之參考。精神樂活之三個主要原理是(1)掌握人的本性(天生腦反應特性)(2)超越困境,(3)走出新的人生,創造順境。循此,我有下列之看法供參考:

 

() 善用政府資源以超越經濟困境

政府之種種紓困與復甦、振興經濟措施,得善加利用。因為經濟不佳是導致精神健康指數降低、引發精神困擾之重要因素。若因疫情造成工作不便,也得思考善用社會資源以度過難關,尋找其他可能(或許是臨時性)之工作機會。

 

() 掌握本性的反應特性

特別是腦避傷性強的人,其個性偏性急、易煩惱、易於緊張,其精神困擾以焦慮不安為主,如因強烈焦慮反應,造成警覺度過高。

(1) 建議可參考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2道的足定氣靜法(2),每天操練,使心身壓力反應減緩下來,不至於造成惡性循環。

(2) 另外建議要每天從事腦保養方法(3),增加腦功能(即腦力)之充沛性,以增強腦—精神功能之韌性,增加耐壓力,不至於引起過度之神經荷爾蒙與心理表徵之壓力反應。

(3) 儘量減少社會環境中疫情信息之衝擊。最好不要時常看手機或電視有關疫情之報導。最忌諱的是不要受到疫情假信息或誇張性信息之衝擊。我建議一天只看一次疫情指揮中心之疫情報導及防疫措施報告即可。若對防疫措施有疑問,只上疫情指揮中心網路或打疫情指揮中心電話詢問即可。總之,要簡單化、要精緻化疫情相關訊息,並遵從專家團隊之指導,以應付這漫長的防疫生活,而得有尊嚴與自在的精神生活,而且身體健康有平安。

 

() 舒解完美個性對長期疫情生活之影響。

有完美個性,本來在生活上也不是缺點。只是在長期疫情生活中,若因完美個性引起過度不安與焦慮,久而久之會造成明顯挫折感。因為生活不方便、不順暢、過度擔心,感覺在防疫措施上一直做不好,造成負面情緒,因而衍生焦慮與憂鬱之精神困擾。

若自己是有偏完美個性,我建議如上述()(1)(2)(3)等方法進行心腦操練,以減輕焦慮與身心壓力反應,並增強腦—精神功能的韌性。

另外,我建議有完美個性者,多強化自己「思考與判斷」之腦—認知功能,對自己之完美要求,多些掌握,以平衡面對長期疫情焦慮下,對完美要求之惡性循環。例如:

(1) 思考疫情下,合乎醫學的標準防疫措施之強度。疫情指揮中心之規定就是一個合理之程度,告訴自己,能達到就是合乎標準的防疫工作。

(2) 判斷疫情下,那些自己額外增加之防疫措施是不必要的,可以減除之,以增加可用之時間於日常生活的活動。

(3) 發揮毅力去執行那些該減少的多餘的防疫細節,而去增加日常生活中工作與休閒之活動。

 

() 必要時,能順利求助精神醫療。

有不少人,有長期精神困擾,在長期疫情下,精神困擾加劇,經由自己之努力,與旁人(家人、朋友、同事)之協助與鼓勵,仍有精神困擾。這往往是腦之結構與功能已有精神困擾(不一定是有精神疾病)的非常態性神經迴路在內,自己療癒無法緩解,需精神科醫師評估,是否需精神科藥物處方,或者需要何種心理治療,最大可能性是要雙管齊下(既需要藥物治療,也需特別心理治療)。至於染疫後的「急性後期新冠病毒肺炎症候群」,其病因多元,且牽涉腦功能之病理變化,當然需迫切地尋求精神科醫師之診治。

 

 

1. 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brainlohas.org.tw)出版,台北。2017年四刷。

2. 胡海國:足定氣靜的腦基本操練,精健道:79-82頁。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brainlohas.org.tw)出版。台北,2017年四刷。

3. 胡海國:保養頭腦十全大法,精健道:82-84頁。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brainlohas.org.tw)出版。台北,2017年四刷。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