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210708_081110_vHDR_On.jpg

 

就像失眠的人,年輕時,自自然然就可進入夢鄉,年紀大了,「忘了」怎麼睡覺,因而時時睡不著,嚴重者,就形成失眠症了。人生在世總是要有朋友,自小我們也都自自然然的有一些朋友。只是成長過程中,因於種種緣由,年紀大了,老了,不再和舊朋友互動,也未能重新交新朋友,形成社會生活上的「孤島」,天天滿是孤寂之感,失去生活的快樂與幽默,其嚴重者甚至出現憂鬱症呢!下面的案例是不少見的精神受困之情形。

她年過60,先生幾年前過世,兒子已婚自立成家,忙於事業而少來往。女兒未婚同住,因事業之故,總是早出晚歸,整天看不到女兒身影。自年輕時代,從事家務,照顧小孩,頗有成就之感,生命精彩而有意義。只是在這段為家庭奉獻生命之歲月裡,除了上市場,陪先生、小孩活動、出遊之外,少有機會和老同學、老朋友聚會,久了,就少有連絡,甚至沒有連絡了。娘家兄姐、父母長輩也相繼過世。

眼看兒女長大,各有發展,心裡甚是寬慰。怎奈先生過世,只是隻身長日在家,顯得無事可做。上市場買魚、蔬菜,又覺自己吃不了,愈來愈少上市場。若是去公園散步,也是形單影隻,沒有什麼樂趣。兒子少回家,女兒也少見面聊天,偶爾問候好不好,也只是膚淺而形式化。時而哀怨自己孤單一人,失去人生三五成群之生活習慣,愈覺徒有日子,失去生活之樂趣,孤寂感倍增,失眠又有多重的身體不適,感到日子不好過。

 

從精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

   此案例的人生歷程,雖說精彩,但長期以來閉鎖式的生活型態,限縮了她的生活廣度,原來年輕時和同學之來往沒有了,原來她學習古箏的興趣也抹煞了。她失去了人人必有的「三五成群」的生活習性,她的生活範圍只是「家」,她的活動內容也是「家」。她確實為「家」付出了一切,也自覺有其人生的意義。只是「這個家」的結構和功能,是動態性的、是成長性的。但是此「案例」的生活型態卻是固著的,沒有應對「這個家」的成長與變化,而自我成長與變動。她個人生活的「固著性」,使她在兒女長大後,在先生過世後,落入一個孤單、無助的窘境。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