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_7_1_2_6_Fluor_1991scan06  

        臨床經驗,常常會看到一些病人,困擾他的症狀消失了,也可以回到職場上正常上下班,從表面上看來他的治療是成功了。的確,在周圍環境沒什麼困難時,他可以過著平靜安穩的日子,自己覺得生活過得很滿意,家人也因為病人能正常上下班而覺得很安心。但事實上常發現,回到職場的病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隨著跟同事的互動慢慢增加,或工作內容參與愈多後,往往會造成腦力不夠負荷,以致於舊疾復發。

        在臨床醫療上,常常會把病人的復發直接歸咎於沒有按時服藥。沒有規律服藥或許是舊疾復發的原因之一,但不盡然是舊疾復發的唯一因素。在病人病情剛剛恢復時,病人往往比較小心謹慎,不至於跟同事或工作內容牽扯太深,所以他感受到的環境衝擊不是那麼明顯。所以,在懷著戒懼謹慎的心情下,在疾病才恢復時,一般病人都能安穩地過日子。等到他安穩一陣子之後,信心逐漸增強,也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憧憬,也會把對自己的期待擺在偏高的水準上,這時候他或許會減少醫師開的處方用藥的劑量。然而隨著他對周圍環境牽扯得愈來愈深,他的心境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愈來愈複雜,腦力負荷就容易透支,因此會導致舊疾復發的情形。

        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在疾病恢復後容易提出的一個共同問題是:「我的病會不會再發生?」我一般的回答是:「只要能警覺自己腦力的有限性,能用心生活,使自我有豐富的感受,就可以預防疾病再發生。」

        下面舉出一位案例,她在嚴重發病時,除了有明顯的精神病性症狀外,也有明顯的情緒起伏不定現象。在住院治療兩個月後,出院時病人只殘留輕度的精神症狀。在接下來兩、三年的治療過程中,病人的病情逐漸穩定,但因為她曾經生病住過精神科病房,心理上甚為自卑。病人生性又比較敏感,在人際互動中很容易因為別人的幾句話而受傷,甚至很容易受到挫折。她雖然順利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但一直只顧自己份內的事,很少跟同事互動。雖然明知自己已經35歲,年紀不小了,但她在生病後的兩、三年中,一直小心翼翼地過日子,把病情穩定視為她唯一的目標,少與朋友交往,在社會生活中呈現一種孤島現象。在經過一、兩年的努力之後,她自覺工作愉快,開始安排時間去閱讀自己原來喜好的文學,自己也可以安排一些休閒活動,可以自己去逛街,不再那麼依賴母親陪伴,也試著跟過去的朋友連絡。

雖然在症狀穩定後慢慢累積起自信,並拓展生活領域,但治療後期仍然有一個問題總是困擾著她,那就是還有兩個雜念讓她耿耿於懷。第一個雜念是她跟兩位同事的關係一直令她放不下心,其中一位同事很喜歡講人是非,常自我膨脹,令她看不慣。另一位同事則喜歡抱怨東、抱怨西,成天抱怨工作上的點點滴滴或家中的種種細節。她每天上班碰到這兩位同事,就有一股莫名的不安。第二個雜念是她對父親很不諒解。她的父親是位大男人主義者,動不動就大聲吆喝,很不尊重母親,病人及弟弟也都是被他吆喝的對象。病人在面對父親時,總是覺得相當困擾,不知道該如何與他相處。

(下週待續...)

 

 

 

~~繼續閱讀~~

乘風而行~豐富自我~(中) 

乘風而行~豐富自我~(下) 

 

 

了解更多保養頭腦資訊 => 精神健康基金會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