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品_DSC02234 (1)  

 從精神病理學的立場來看:這位病人顯然是處在嚴重而持續的慮病狀態,也就是心情上有高度的焦慮、不安 ,而思想上一直持續地擔心身體是否有嚴重的疾病正在發生,只是醫師還查不出來。長期下來,病人顯然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而且在長期焦慮情緒的作用下,引發自律神經系統與肌肉系統的病理性反應,並且使他對身體健康的疑慮愈來愈強烈,喪失了基本的信心,因此對自己幾乎不抱任何希望。在一種極度脆弱的心境下,他向母親尋求對他身體健康的保證,或是期望從母親那裡得到一點安慰及鼓勵。

 然而,長期以來一直遭到病人精神上折磨的父親和母親,顯然已經承受不住這種像是無底洞般的期待與要求,也瀕臨於被擊潰的狀態。父母親的失望、挫折和生氣最後終於爆發,而父親的挫折、生氣反應出來的就是大聲斥責。此舉使得病人的症狀變得更加嚴重,甚至產生結束生命的想法。也就是說,這種互動的惡性循環會造成病人情緒的極度惡化。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這位病人顯然有長期的焦慮症狀,而且有明顯的慮病現象。這種長期的精神困擾,不只是嚴重影響到病人的情緒,也明顯造成他的工作表現不佳。因為他已經喪失生活下去的信心,每天的日子,都是重重困境。在這種狀況下,如果父母能引導他去向精神科醫師求助,而不要只看內科、家醫科醫師,才有可能讓這種複雜的精神病理現象不再惡性循環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我建議病人的父親或母親要能夠了解,病人目前正陷入一種動彈不得的困境,需要他們「勉為其難」地、一步一步地、緩慢地引導及安撫他。就如病人所期待的,要像遠在南部的阿姨一般,能聽他訴說困擾,帶他做些愉快的活動,才能使他的注意力轉移到一些能感受到愉快的日常活動上面。

 我會說「勉為其難」的原因,是由於為人父母者最好也要陪伴孩子一起去精神科就診的診間,在醫師診治的過程中,也用心多了解病人疾病的特性。只有以父母的溫情,給予必要的依賴與安全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引導深深為慮病與焦慮所困擾的孩子,並且跟精神科醫師合作,才可能有效地、逐步化解這種磨光耐性的心境,並與病人一起成長。

(下週待續...)

[本文刊登於2014年5月號 張老師月刊]

 

 

~~前文回顧~~

安撫~依賴與安全的需求~(上) 

~~繼續閱讀~~

安撫~依賴與安全的需求~(下) 

 

BrainLOHAS       

官方網站http://www.brainlohas.org/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rainLOHA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BrainLOHAS
 Line@官方帳號http://line.me/ti/p/%40swr4356s
 精神健康訊息免費訂閱https://goo.gl/QxmAfp
捐款支持https://goo.gl/TzygrY 
   

腦力壓力紅綠燈APP(Android) https://goo.gl/3NqVS9 (iOS) https://goo.gl/YjaPtY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