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2]

 

(3) 建議病人,要學習重新體認一種謙虛的心態。因為病人一向做事積極認真,對自己充滿信心,又富有強烈的責任感,這種源於腦的過度警覺所產生的積極用事的生活態度,會使病人迷失在一種信仰中,他會一直相信事情唯有他才會做、才能做得好,別人做的他都不安心。所以,病人要重新學習,自己要把事情放緩和一點,要學習相信別人一樣可以把事情做好,也要謙虛地了解自己的頭腦對種種事務的感受都太強,要學習把自己和周圍的種種事情拉開一點距離,不要一直那麼短兵相接,也就是要學習操練,不要把事情都看得那麼重。事實上,這種病人因為天生認真負責,就算把事情看得清淡一點,做事從容緩慢一點,他的效率還是跟別人一樣好。但是當他努力把自己跟外界環境中種種事件拉開一點距離,不要把事情看得那麼重,他的腦的警覺度就能有效地放低下來,能有效地減少因為警覺度過高所產生的種種身體與生理上不舒服的感受。

(4) 建議這種警覺度過高的病人,在生活中的種種動作,包括講話、走路、甚至吃飯等日常行為,要能夠放慢下來。因為習慣性警覺度過高會產生反應敏銳的現象,對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要講究快速完成,以至於像講話、吃飯、走路也都要急沖沖地把它講完、吃完,或趕快把事情做完。因此,就顯得時時刻刻都忙得不可開交,因而產生腦力過度濫用的情形。如果病人能放慢腳步,放慢講話速度,能學習以一種從容、優雅的態度來適當的調整種種生活步調,就可以使腦的警覺度不至於節節上昇,以致於腦力無法承擔。

總而言之,腦的警覺度是一種好的品質,但要能懂得善加利用。一個人在工作、家庭、人際關係互動中能善用他的警覺度,當然可以發揮做事的效率,得到別人的讚賞,也會使自己充滿自信。如果不能有效掌握自己腦的警覺度,不能有效操練對警覺度的掌握,就會使腦功能逐步習慣於高度警覺狀態,因而引發所謂焦慮、不安、易怒與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的種種精神困擾的症狀。如果未及時加以心腦操練,很可能會惡性循環,引發憂鬱症的病理。所以,我建議,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要能有一種從容優雅過日子的信念,並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落實,當可避免過度警覺所產生的身心困擾。這種生活態度與生活習慣對已經有精神困擾的人,也可以有效化解過度警覺所產生的負擔。

註1: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brainlohas.org)出版。台北,2010年二刷

(本篇完)

~前文回顧~

從容優雅過日子 ~化解過度警覺的負擔~(上) 

從容優雅過日子 ~化解過度警覺的負擔~(中)  

 

arrow
arrow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