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14_DSC09988.JPG

 

有位企業家在捐款給精神健康基金會的時候問道:「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在談起不少社會底層的民眾生活過得不好時,一般人通常會有一種想法,認為政府已經有一套措施在幫忙低收入、弱勢的團體。然而事實上,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的的確確還有一些生活困頓,但是又不符合現行救助標準的民眾,他們的生活未必好過那些符合標準、登記有案、接受政府扶助的民眾,對於這些民眾面臨的困境,是否需要靠民間的力量加入幫忙呢?

2013年1月27日的自由時報頭版上刊登了一則不幸的消息(註1),虎尾有一戶人家,父親失明又中風,弟弟重度殘障,原本維持家計的長子也因為劇烈頭痛而無法工作。在貧病交迫下,長子先燒炭送父母親和弟弟上路,第二天自己也上吊自殺。報上斗大聳動的標題,像是在做無言的抗議,令人惻然。

像這種因經濟發生變化、環境狀況特殊所造成,又不符合政府補助標準的案例,存在於社會各個角落中,不時地就上演這類令人扼腕的悲劇。就一般社會生活場景而言,理想上大家都應該要認真工作,努力維持家庭生活,鄰里間也應該互相關懷。然而,現代人平日汲汲營營,各自忙於工作,早出晚歸;鄉村地區的耕作型態也發生改變,多數人都外出謀生,社區鄰里生活早已失去過去的凝聚力。現代化的結果,個人開始講究隱私,隱私法也強化了隱私權的觀念,凡事保留、不輕易讓人知道成為一種社會氣氛,人與人之間或鄰里間的距離變得愈來愈遠。影響所及,當某個家庭發生困難時,隔壁鄰居根本不了解,也看不到。加上社會廣為推動的生活態度是:「個人要為自己負責」,導致真有困難者無法及時得到政府的救助或社工人員的主動了解,只能靠自己硬撐。

現代鄰里間的家庭跟鄰居的距離愈來愈遠,尤其是在都會地區,鄰里社區情懷早已非常淡薄,鄉村、部落的凝聚力也減損得相當嚴重。現在不論是在都市或鄉村,各個家庭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閉門處理自己的事情,互相關懷、分擔的氣氛持續下降。台灣的各個鄰里、村莊、部落,彷彿只是一群孤島聚在一起而已,其間的每一個家庭就只是鄰里間的一座「孤島」罷了。台灣的部落、鄰里或村莊,似乎喪失了其整體存在中應俱備的有機體的人文互動功能。

臨床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因類似狀況而出現問題的個案,很值得我們觀察與思考。例如,目前年齡在30出頭的李小姐跟張小姐,兩人的家住在附近,國小與國中都是同學,畢業後因緣際會,又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李小姐因種種個人因素先行離職,由於心情上有些困擾,在家休養了一陣子,在這段時間裡,有時候會出去逛逛街,也學些手藝,偶爾去做一下臨時工。後來張小姐也離開原本的公司,另謀他職。兩人彼此雖然認識,但基於某種莫名的理由,兩人碰面時從不打招呼。幾年下來,似乎更不好意思、也不便互相噓寒問暖,總是擦肩而過。這段期間中,李小姐渡過人生的困難階段,她不清楚張小姐是否是基於尊重的心態而不打招呼,相信張小姐也不知道自己實際生活上發生過的困難,但心中慶幸自己總算走過來,決心打破兩人之間非常尷尬、似熟非熟、親近又隔閡的鄰居僵局。當李小姐主動跟張小姐打招呼後,獲得張小姐熱絡又親切的回應,之後開始彼此相邀,安排了幾次一同出遊。在深入談到過去的經歷後,兩人甚至相約搭火車去做自助旅行,會騎車的張小姐還在當地租機車載李小姐做深入旅遊,同時豐富了兩個人的生命,彼此的人生都變得更精彩了。

 


~~繼續閱讀~~

困住在孤島上 ~ 三五成群的未來性~ (中) 

困住在孤島上 ~ 三五成群的未來性~ (下) 

 


了解更多保養頭腦資訊 => 精神健康基金會

加入BrainLOHAS粉絲團 => Brain LOHAS QRcod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三五成群 鄰里 孤島
    全站熱搜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