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630923.jpg

 

提問:

孩子完全不想動,一直躺在床上,叫他出門找朋友、叫他出去運動,都不願意,我想幫助他,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回答:

缺乏動機或所謂的負性症狀肇因於大腦額葉多巴胺功能不足,造成正常腦功能的減少或喪失。負性症狀(DSM-5準則A5)包含下列症狀:情感表現平板、事事無興趣、貧語症(alogia)及做事動機降低(avolition),這些負性症狀和腦內額葉的多巴胺功能降低有關。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_S__2801686.jpg

 

「自我成長」以「熱情與理智的交織」為主要元素。推動台灣社會的精神健康知能(literacy)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件志業需要滿腔的熱情和踏踏實實的理智運作,才能步步為營,深入鄰里民間,創造精健道緣份,產生更多精健道的有緣人。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639032.jpg

 

提問:

婚後有了孩子才知道另一半是病人,很擔心小孩之後會生病,有什麼預防方法嗎?

 

回答:

家族中只要有人發生精神疾病,除了因疾病本身治療上的問題、對病人照顧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層抹不掉的隱憂,就是精神疾病會不會在其他健康的家人中發生。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1001_144438_vHDR_On.jpg

 

提問:

請問我身邊的人有思覺失調症症狀,不過他是一段時間會這樣,之後又正常,為什麼過一段時間就發作?

 

回答:

如果您的親友是思覺失調症,平時症狀雖穩定,有可能在出現症狀的時期,是因心理壓力過大,難以負荷,促成腦內多巴胺的功能過強,因而造成症狀的起伏。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足定氣靜」在日常繁忙的生活中,是一個重要的放鬆技巧。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人生的歷程」,不分老少,精神生活一直在成長。活到老成長到老,人的「精神成長」是人生必然的功課。台灣的不少社區逐步地成立了「三五成群的精神成長團體」,我想這精健家族活動是台灣社會的一種福份。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420_131257_vHDR_On.jpg

 

三、母女互動造成明顯精神困擾的救急(First Aid)措施:

1. 明顯的精神困擾,往往是長期不良互動,引起許許多多固著的負向互動模式,例如,打罵、爭吵,因而家無寧日,母親過得哀怨,女兒也時時憤恨不平。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116_131211_vHDR_On.jpg

 

從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心腦操練的觀點,

我有下列幾點看法供參考:

一、就母女互動造成精神困擾的預防措施而言: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116_131159_vHDR_On.jpg

 

個性和環境如果不相容,是精神困擾的主要原因。人活在環境中,自小至大,甚或只是人生中的某一階段,都是對一個人的重大挑戰。不能度過這個挑戰,就產生精神生活之困境,衍生精神困擾。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326.JPG

 

2、就調適或治療之策略而言:

   如果一個人已不知不覺中養成「孤獨」的生活習慣,那就可依循下列要點,逐步化解「孤獨」之習慣,而和周圍的人、事、物開創一些新的連結。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426092.jpg

 

從精神樂活觀點來看:

人生在世,自小就好與同伴(同學)為伍,縱有親疏、有爭吵,仍在人生歷程中,滿是美好的經驗與回味,而且經常有連繫。雖然所謂的「朋友」,有時多,有時少,有些變疏遠,也會有機會認識新的朋友,總是有那麼一群人隨時可聚會、可聊聊天、分享生活點滴。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708_081110_vHDR_On.jpg

 

就像失眠的人,年輕時,自自然然就可進入夢鄉,年紀大了,「忘了」怎麼睡覺,因而時時睡不著,嚴重者,就形成失眠症了。人生在世總是要有朋友,自小我們也都自自然然的有一些朋友。只是成長過程中,因於種種緣由,年紀大了,老了,不再和舊朋友互動,也未能重新交新朋友,形成社會生活上的「孤島」,天天滿是孤寂之感,失去生活的快樂與幽默,其嚴重者甚至出現憂鬱症呢!下面的案例是不少見的精神受困之情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824_132616_vHDR_On.jpg

 

    孩子在生病後,因為腦功能的變化,跟之前相比,多少會有點不同,例如人際相處上比較敏感,有的會有點退縮,不想跟以前的朋友、同學見面;有的好像會變得對事物沒了興趣,對以前喜歡的事情都提不起勁來,什麼都不想做。父母在帶動上有時很苦惱,我也經常會被問到生活照顧上的問題,像是擔心孩子一直待在家裡,想幫他安排活動或是白天的去處,或者要不要跟家裡其他成員說孩子生病的事,總是讓父母很是猶豫,我也在這裡提供一些建議給辛苦的父母們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629_060946_vHDR_On.jpg

 

    思覺失調症的好發年齡在1429歲左右,近年在精神醫學界及精神健康基金會不籪呼籲父母師長重視思覺失調症的早期癥狀之下,確實有不少在發病的早期階段或前驅期,就帶到醫院來診治,能把握早期介入、早期處置、早期治療,對病情控制有非常大的幫助。

    不過,對一些年紀很輕,國高中階段就診斷為早期思覺失調症或思覺失調症前驅期的孩子,他的症狀很輕微,有的甚至沒有任何症狀,除了人際關係較為不佳,跟同學相處有困難,其他沒有不好的問題,但也因此不願去上課,整天待在家裡。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80608_114128_vHDR_On.jpg

 

    「胡醫師,我目前是思覺失調症前驅期,請問一旦發病後,大腦有機會復原嗎?」這是另一個在我的思覺失調症系列影片問卷中的提問。我相信當病人被告知目前處在思覺失調症前驅期時,一定惴惴不安,很擔心之後會不會演變為思覺失調症,也會想,「一旦嚴重發病,大腦會不會因此有不可逆的損傷?」那麼,一旦發病,甚至是病了很多年的狀況,大腦有機會復原嗎?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621_065533_vHDR_On.jpg

 

    在我的思覺失調症系列影片問卷中,有個很細心的提問是這樣ˇ的:「復發過程長達好幾個月,而且有不同的症狀表現跟變化,請問有更詳盡或有系統的資料可參考嗎?」我想可以先從復發過程來回答。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205_132214_vHDR_On.jpg

 

    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在與疾病共處到一定程度後,也能與思覺失調症和平相處,逐步實現人生各階段的大事,例如學業、事業、結婚、生子等。談到生子,除了擔心思覺失調症是否會遺傳給下一代,另一個關心的問題,就是思覺失調症的藥物會不會對胎兒造成畸形?或是有不好的影響?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01 圖_v2.png

 

    近期全台配合防疫三級警戒,多數人開始以往未曾有過的遠距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工作環境與家庭生活失去界線,首先襲來的就是失序與混亂感,似乎生活秩序逐漸脫離掌控,各種紛紛擾擾像是被扯亂的毛線球,越理越不清,一團糟。

    一面要忙著適應新的工作型態,一面要照顧停課在家,需要線上學習、遠距上課的孩子,以及暫停社區長照服務的長輩;有的需要應對工作、經濟上的短缺與不穩定,甚或無薪假、停工、失業帶來的損失,更不用提隨著疫情突然的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感與焦慮、不安。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54.JPG

 

    COVID-19疫情衝擊著整個國家、社會,及每一個人。如此的衝擊,當然會引發每個人具有「身心壓力反應」的「精神狀態」。它正可提高我們面對疫情衝擊之警覺度,導引得宜的「應對進退」之方。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326_132752_vHDR_On.jpg

 

很多病人、家屬對精神科治療,尤其是用藥方面,或多或少都抱持著︰「一定要吃藥嗎?是不是還有其他可以取代的方式?像是運動?或是食療?吃什麼營養品、保健品會有效?還是說,可以用中醫治療或是中藥調養來取代?」這次就以精神科醫師的角度,跟大家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407_132317_vHDR_On.jpg

 

事情多,人際複雜,使人心煩不安,這是現代社會的人之常情。大部分人均能由精神困擾中,學得應對進退技巧,從容脫身,平安前行。有不少的人,就被困住了,不只承受煩惱不安,更會導致焦慮或憂鬱,感嘆人生的苦與悲。為什麼有人經歷困苦,竟可平安過日,有些就困難重重。這就要由腦與精神功能說起了。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420_131324_vHDR_On.jpg

 

思覺失調,顧名思義,是一個人的思考(thought)與知覺(perception)功能減低,對外界環境或內在感受缺少了真實之掌握,因而自生病以後,要花費更大的腦力(1)來維持常態的生活步調,使病人能繼續他(她)的學業或工作,使他(她)能在生活中維持妥善、愉快的人際關係。舊時稱此病為“精神分裂症”,是依據最嚴重病情時,其精神功能(情緒、行為、思考/知覺與生理驅力)不能統合得宜,失去現實的規則,不能恰當地適應環境,造成生活失序之狀態。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420_131307_vHDR_On.jpg

 

缺乏病識感是家屬經常詢問的問題,也是協助病人康復過程的大難題之一,很多人對這個名詞的認識,是來自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謂的「病識感」,顧名思義就是ˊˇ病人對自己所罹患疾病的認識及接受程度,在精神疾病病人上,因為大腦認知功能受疾病影響,不容易正確覺知或判斷自己的病情,而且容易混淆幻覺、妄想與現實,將幻覺或不現實場景與事情合理化,進而深信不疑,自然缺乏治療意願。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426_150254_vHDR_On.jpg

 

減藥、停藥、忘記吃藥、不舒服不想吃藥等思覺失調症用藥問題,是很多病人和家屬經常詢問、關心的,這也反應出大家對藥物療效的期待,希望在服藥後,病情能獲得控制,回到病前功能。因思覺失調症疾病病理、症狀表現及共病現象,均較一般疾病複雜,藥物反應及用藥策略也因此有所影響。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326_132853_vHDR_On.jpg

 

什麼是前驅期呢?它應該不同於早期?前驅期的治療跟服藥是劃等號的嗎?

 

前驅期是尚未達到醫學上疾病診斷標準的狀態,後續變異性很大,最好是在前驅期就能穩定腦功能,避免嚴重發病

嚴重發病以後始稱為早期,而還沒有到嚴重發病,也就是尚未達到醫學上疾病診斷標準者,臨床上縱使診斷為前驅期,後來會發病的型態很多樣,有些會變成躁鬱症,有些人的症狀過一陣子就消失了,以後也沒有精神疾病的症狀。也因此,前驅期不等於思覺失調症,只是你要很警覺,它可能演變成思覺失調症的機率是高的。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326_132804_vHDR_On.jpg

 

我經常會被憂心忡忡的病人或家屬問到:「醫生,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些徵兆了,但當時不以為意,沒有去處理,現在回想起來,那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現在才來看醫生治療,是不是錯失了黃金治療期?現在治療會不會來不及了?」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326_133011_vHDR_On.jpg

 

在門診時,有些病人或家屬會很疑惑,怎麼有時候醫生說自己是躁症,過一陣子說是思覺失調症,反過來的情形也有,為什麼診斷會有這樣的變化?對治療有影響嗎?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65704.jpg

 

思覺失調症在表現及治療上之所以特別,除了本身症狀及病程發展具多樣性,更因腦部病理的影響範圍廣泛,種種神經生物化學反應,使其產生錯綜複雜的症狀表現,容易產生與其他精神疾病、藥酒癮同時並存的共病現象。腦部傷害或疾病與思覺失調症的交互影響,就是明顯的例子。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65705.jpg

 

因疾病在腦內影響的部位不同(病理位置不同),因而影響其症狀表現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表現,跟一般疾病不太一樣,因為它是個很複雜的疾病。這邊所謂的複雜,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說明: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323_143002_vHDR_On.jpg

 

這是我的一段人生故事,展露我人生的一層意義。在時光遞嬗的流程中,懷著承先啟後的心情,用心地完成20038月至20097月,為期6年的台大精神醫學(科)部主任職務。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203_122210_1_vHDR_On.jpg

 

屈指一算,離開小學母校的一甲子(62年後),有機會再度回到母校這鬱鬱老榕的校園,敘說著我這生命之初的陳年情話,回首來時的彎曲長路,讓我有一個輕鬆自在的告白,心裡也真舒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44.JPG

 

人生的變化是不可預知的。回想你我在10歲時,可知道6070歲的你我是此等模樣?這就是人生隨種種機緣與境遇,隨處轉折、演變而來。這也是人生有趣的新鮮事。下面是我的故事,供大家參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206_091212_vHDR_On.jpg

 

從心腦操練的觀點,我有下列兩點建議:

 

一、上述救急措施屬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第1道至第4道共4道之心腦操練(註:胡海國,精健道)

在救急狀況下,可在校園的同學間,在公司或工廠的上班同事間,在日常生活的朋友間多用口語相傳,也要配合行動以求落實。

事實上,第1~4道精健道也需在救急狀況解除後,建置為日常生活的習慣,以永保充沛腦力,準備好應對人生下一波之衝擊,使能具有充足精神韌性,隨時均有良好之腦功能韌性,這也是保証幸福與愉快人生一輩子所需具備的基本腦力狀況。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203_122351_1_vHDR_On.jpg

 

從精神樂活觀點來看:

面對一連串青年人不珍惜生命的憾事,最直接需要關懷的是這些不幸事件中青年人的父母親了。父母的傷痛是持久而不易化解的,需要強而有力之傷慟之化解。若心情有明顯困擾,值得鼓勵儘快去看診精神科醫師,以求快快回復平安的生活。至於「青年人不珍惜生命事件」之預防,應首重三個「救急」措施之落實。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205_132218_vHDR_On.jpg

 

蹲下,就可以跳更高。最典型的例子是打籃球或打排球,蹲下,確實可以跳得更高。籃球員,蹲下,不只可以跳更高,更可以靈巧地閃過對手的阻攔,而順利上籃。排球員,蹲下,不只可以跳更高,更可以強力擊球,切入對方之虛點,而贏球。面對人生之困境,草率勇往直前,或許不易突破困境,或許也需以有「蹲下」,再跳得更高,以跨過困境之阻撓,才能努力再向前。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80608_114122_vHDR_On.jpg

 

有了豐沛與暢通的生命動能,就能在面對人生種種的環境挑戰時,順利啟動人生「超越與演進」的提昇機轉,獲得人生新平台的新智慧,並能以充沛的生命動能掌握自我之本性,引領個體自我,融入生活之境遇,汲取生活環境之素材,豐富自我的生命內涵。因而,面對人生環境之挑戰,而愈挫愈勇,而且收穫愈豐富,不只自我內在愈豐厚,精神也愈健壯,面對未來的人生更具精神的韌性,以臻精神樂活的高境界。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121_142535_vHDR_On.jpg

 

每天的生活構成了一天的生命,一年的生活造就了一年的生命。長此以往,融合了生活的苦辣澀鹹經驗,建構了精彩人生,十足地改變了腦內的神經網路連結,而能智慧圓融,是為人的提昇。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214_141146_vHDR_On.jpg

 

為達成保養頭腦、充沛腦力與溫暖人心,以化解社會的冰山現象的目的,我整理了四本精神健壯之道的基本教材,由精神健康基金會出版,包括:(1)活著(覺知腦與腦功能),(2)精健道(12道保養頭腦、免除煩惱、經營三五成群、溫暖人心的精神健壯之道),(3)實用精健道(精健道在人生十二場景的應用),與(4)心腦操練(實踐精健道之方法)。這四本書提供了讀者(1)保養頭腦、免除煩惱,以求平安,(2)三五成群、溫暖人心,以得幸福的捷徑。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231_172913_vHDR_On.jpg

 

腦的活力,正如身體的體力,是人的生命之所以精彩的來源。腦會因中風、一氧化碳中毒、血糖過低、失智、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而失去活力,使生命品質質降低,甚至沒了這一條命。腦之於生命是如此的重要。然而,日常生活中,因為欠缺對腦的認識,而不自知腦對生命的重要,更無從體會腦力對人生的重要性。因為不自知,沒有自我的警覺,欠缺自我擁有的對腦功能的認識,因而不知培養腦力,不知道每天生活要保養頭腦。如此腦力在多變、多種挑戰的現代生活中,往往陷於腦力不足的窘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109_120228_vHDR_On.jpg

 

「靈」是人「生活於世」的品質或謂「存活的自在感」。用心生活,累積經驗,增長智慧,再更上一層樓就是培養人生歷盡滄桑、多次轉折,腦結構與功能多所轉變,人生已然度過萬重山,看盡豐富天下事,懂得人的意義、價值,擁有虚懷若谷、慈悲博愛的生命品質;因而滋生那份存活的幽默感與自在性(靈性),這當是一個人靈性的健壯之道。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10109_120257_vHDR_On.jpg

 

時下不容易看到社區裡服務大眾的“精神科診所",所看到的是“身心科門診"。有不少精神疾病病人,因而找不到精神科醫師來診治。事實上,“身心科門診"內就是精神科醫師執掌的診所。是方便所有精神疾病病人,含失眠、焦慮、憂鬱、強迫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各類別病人去就診的診所。現今專業領域裡,「精神與心理」兩名詞未求釐清、定義模糊不清,大衆也囫圇吞那「精神和心理」兩個名詞了。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227_163225_vHDR_On.jpg

 

我們知道孤寂感會強化負面行為與反應,也因此家人、鄰居的關心支持,對病人來說很重要,但是家人生病後變得沉默不理人,想關心他,卻不知道要怎麼做?

 

沉默背後不被了解的無奈與傷心

思覺失調症的病人過的是很困難的日子 (1),以思覺失調症的困境來說,病人主要的困難或障礙是在對外界環境的理解,包含對人跟環境的關係建立,這就是所謂的思考、知覺功能有所障礙,亦即「思覺」功能有所失調,也是疾病命名之緣由。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214_141203_vHDR_On.jpg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殺人傷人事件呢?如何預防及避免?

 

傷害事件成因探究

這些重大傷人殺人事件,並非突然發生,大致有五個進展階段緩慢進行著。以這樣低的發生機率來看,同時也表示目前的現代醫療是蠻進步的,只要好好地被照顧、規律服藥,醫生、家人,還有鄰里間,對病人多關心,就不會發生。這也是我一再強調,思覺失調症病人配合治療加上家庭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之所以會發生傷害事件,可能有五個原因同時存在: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204_115003_vHDR_On.jpg

 

這幾年發生很多跟思覺失調症有關的社會不安事件,例如小燈泡案件、嘉義殺警案、台中牙醫被殺的案件,甚至新店隨機殺人案也被貼上精神病患殺人的標籤,這些新聞事件都引起大眾憤怒、指責,甚或以“未爆彈”來形容思覺失調症患者,也讓家屬感到無措及無奈。那麼,我們回過頭來思考:

思覺失調症患者殺人的機率高嗎?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殺人、傷人事件呢?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避免這些事件的發生?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104_174725_vHDR_On.jpg

 

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是非常多元,但病人也是人,跟一般人一樣,要面對、處理各式各樣的人生問題,應對各種生活的情境與壓力,同樣會有思緒過多,睡眠不好,焦慮緊張的狀況。這跟我們日常生活一般人的睡不好,焦慮緊張是一樣,種種生活的不如意,和心理壓力會造成緊張,甚至還會引發很多身體不舒服,例如自律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造成的症狀,假設這些不舒服症狀已經明顯到讓病人感到困擾的話,當然要跟醫生提,由醫生評估是不是需要用些藥物來幫忙,讓病人可以舒服一點。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116_125121_vHDR_On.jpg

 

疾病症狀、外界環境、自我要求等因素,都有可能會影響病人的心情,造成情緒波動,家屬要怎麼適當應對病人的負面情緒,或是激動反應?若能讓他緩和過於激動或是負面情緒,當然再好不過。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118_130808_vHDR_On.jpg

 

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比較不好,尤其是工作記憶,這會導致才剛跟他說過的話或交代的事,他很快就忘記了,或是記不完整,也因此容易造成家庭及職場人際相處上的困難或誤會,使病人逐漸遠離人群,不願溝通,形成「社交退縮」的現象。那麼有沒有說話或溝通的技巧,比較適合跟思覺失調症病人溝通、引導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031_173850_vHDR_On.jpg

 

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國人熟知的慢性疾病一樣,思覺失調症也是慢性的精神疾病之一,大部分病人的病程在發病5年後會逐漸趨於慢性。但這疾病的慢性化,對病人的頭腦來說,並不是這個頭腦就變得很呆了。他的病程為慢性,但頭腦還是在變動當中,也還會學習。確實病程久了,有時候家人會很疲累,病人也會覺得自己這樣沒有用,不論是家屬還是病人,都喪失了朝氣。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023_160944_vHDR_On.jpg

 

在理想上,醫生跟病人、家屬應該是有著良好的同盟關係,不過在醫療過程中,如果病人害怕醫生,或是對治療用藥有意見,該怎麼處理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023_160546_vHDR_On.jpg

 

在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醫師的角色舉足輕重,在理想情況下,病人、家屬和醫師是有著為共同目標努力的同盟關係,相對地,治療過程中,病人(生活調適及規律用藥)、家屬(家庭支持與照顧)、醫師(醫療照護)的努力應該各佔1/3,有著各司其職的功能與責任,相輔相成,互相協助,但在實務上,卻少見有如此理想的情況,這也是現今精神醫療的困境之一。那麼,有問題,該怎麼跟醫師溝通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1023_141820_vHDR_On.jpg

 

殘餘症狀是病人經藥物治療後,仍殘存有少許症狀

一般治療久了以後,因為現在的精神醫療的藥物,這種抗思覺症狀的藥物(或稱為抗精神病藥物) 有其「有限性」。這有限性,是說藥物對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治療效果(療效)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922_120049_vHDR_On.jpg

 

以相對性精神健康來看思覺失調症的復元,那麼基準點是發病前的狀態?還是生病之後的某個階段?或是今天相比昨天的表現?還是要回復到病前表現最好的時期?這是精神醫療復健上很重要的問題,有時基準點的錯置,會造成病人、家屬在復健路上備感挫折。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922_122806_vHDR_On.jpg

 

病人、家屬常會跟我說,對生病後的狀態感到沮喪,覺得自己因為生這個病失去了很多,有的說到不能做原來的工作了,有的說休學在家不知何去何從,有的說是無法專注,喪失自信心,工作或學習表現都受影響,也有的是跟朋友家人疏遠,人際社交功能變得不好。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922_122736_vHDR_On.jpg

 

既然病人已經在用藥,藥量可能很少,或是有相當劑量,病情也穩定了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麼還會復發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923_124640_vHDR_On.jpg

 

復發及其警覺,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以病人本人或者照顧者來說,對復發這個議題,應該算是思覺失調症照顧及治療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916_162710_vHDR_On.jpg

 

思覺失調症的好發年齡是14~29歲,大部分的病人,大概都是40歲以前發病,到40歲以上的,發生的機率就越來越少,但難免偶爾會有中老年以後才發生的情況。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70722_181013_vHDR_On.jpg

 

對“生病吃藥”這件事,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跟哲學,如同最常見的感冒,有的人寧願忍受頭痛、流鼻水、咳嗽等生理上的不舒服,也不願意吃藥,覺得症狀過了,免疫力上來就會好了;有的人會為了上班上學能有比較好的精神和體力應對,願意接受醫生的處方用藥,孰對孰錯,有時並不是那麼絕對。但是以思覺失調症來說,我建議仍是聽醫師指示為宜。因為病症對生活的干擾,可能比感冒要嚴重得多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70918_160734_vHDR_On.jpg

 

我在門診或是演講的場合,經常被問到,「家族裡面沒有人有思覺失調症,為什麼會得這個病,而不是得憂鬱症、躁鬱症?是體質因素嗎?」,「這個病會遺傳嗎?適合結婚生小孩嗎?如果要有後代的話,要注意些什麼?可以去哪理諮詢?」基本上來說,思覺失調症是有體質上的因素,也就是具有某種程度的遺傳致病風險,但有這個體質特性,有家族病史,我會說他有致病風險在,但不一定會發病。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821_123334_vHDR_On.jpg

 

有一些病人會說自己是因為校園、職場霸凌,大考失利,失戀等重大挫折,才會得失覺失調症,那這個觀察對嗎?我在門診看到,確實不少病人在發病前,有一些產生負面感受、情緒,或是覺得很難處理的生活事件。像是過去當兵比較嚴格,有不少是在當兵發病的案例。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824_132614_vHDR_On.jpg

 

看精神科確實讓人有比較多疑問,像是來看醫生是不是就要吃藥?精神科的藥會不會上癮?會不會傷腦?也有很多病人擔心吃藥就要吃一輩子。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3870.jpg

 

「扎根」造就了千年神木,耐過幾世紀的風吹雨打與地震山崩的挑戰,並能蒸蒸日上。

「扎根」造就了上帝與撒旦在舊約聖經對「約伯」的人生挑戰,終能耐受財產盡失與親人的失去,更開創人生新局。

人生的「扎根功夫」貴在身、心、靈的健壯。身必體力壯、腦力充沛;心則心境寬廣而精彩;靈必厚實而自在。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813_183525_vHDR_On.jpg

 

精神健康基金會長期呼籲,父母、師長需警覺青少年及青年的精神健康狀態,定期檢測身心壓力及思覺功能障礙。在思覺失調症發病前兩年左右,就可能已經出現了癥兆,例如,學業、工作表現變差,人際關係變差、注意力下滑。這些表現變差的情況,大概要到什麼程度,應該驚覺找醫師幫忙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80608_114201_vHDR_On.jpg

 

提問:

孩子的爸爸有思覺失調症,控制得很好,工作、生活都很正常。我們從孩子小時候就很注意他的狀況,孩子高中就發現有症狀,我們趕快帶他去給醫生看,這幾年都配合治療,還是越來越嚴重,連生活都無法自理,比爸爸狀況還糟,怎麼辦?

 

回答:

家族中只要有人罹患精神疾病,就會給家人帶來相當大的、有形或無形的困擾。除了因為疾病本身牽涉到治療上的問題、對病人照顧的問題之外,另外還有一層抹不掉的隱憂,就是精神疾病會不會在其他健康的家人中發生。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69.JPG

 

我在門診、演講的場合,經常看到很多很用心、很認真的家屬,有病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有伴侶,子女,當然也有熱心的親戚、朋友、鄰居。有的關心病人不服藥,有的擔心整天關在房間,跟朋友疏遠,不出門工作,有的煩惱孩子的未來。有機會的話,或是適當時機,我通常會提醒家屬們: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714_135029_vHDR_On.jpg

 

無論是思覺失調症症狀帶給病人的孤單、寂寞,家屬在照護上,與病人相處上,也會有孤寂的情況,這是很辛苦、很困難的,但也值得嘗試面對、處理。我們先來談病人的狀況。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713_134100_vHDR_On.jpg

 

有些家屬會很煩惱,在思覺失調症病人病情較穩定後,是否應該讓他知道自己得了思覺失調症?如果是,是由家屬來講,還是要醫生跟病人說?。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1001.jpg

 

佛法談「色空合一」,基督有「奇異恩典」,襌宗求「頓悟」,這都是人生的成長。而這人生的「成長」,是人生無止盡的「超越與演進」歷程。

我們並無法如聖人般大徹大悟,但我們每天生话,接受人生種種大小事的挑戰,確可有點點滴滴的無數小徹小悟,藉由這種小小步骤的「超越與演進」的人生歷練與淬鍊。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就已有不同品質。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3060.jpg

 

家屬經常會問說:「有時家人會好一段時間不想吃藥,或是對吃藥很抗拒,不曉得應該要怎麼勸他?」有的更不要提勸他看醫生,只要一說到這件事情,就馬上很抗拒說:「我不要看醫生!我沒有病!」,這樣可以怎麼做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3061.jpg

 

家屬會問病人,「有沒有吃藥?」、「平常有沒有規律地用藥?」或是「有沒有遇到什麼挫折?」但這樣的關心,有時卻引發病人的怒氣,他會生氣怎麼一直在問他有沒有吃藥,這樣反而會造成跟家人之間的衝突。關心、提醒病人吃藥的問題,很常在診間或演講時,提出來詢問。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5010.jpg

 

「思覺」在你我的生活點滴與人生經歷、歷鍊裡,它不易被察覺,但它主宰了你我的無盡「存有」。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45.JPG

 

生活壓力,尤其在人群互動當中所造成的壓力,容易造成人際敏感的現象。在門診中及講座問答裡,很多人提到這樣的問題,家人去上班回來說被排斥或被欺負,後來甚至覺得他們是故意設計,讓他工作不順,表現受到影響。那麼,這到底是不是生病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509_165822_vHDR_On (1).jpg

 

朋友相遇,說“你今天精神好!”意味著你給朋友一個具有正向情緒、正向行動力、正向思考的印象;你講話有力、動作敏捷、有幽默感。相反的,若朋友關心你精神不好,代表你給朋友表情不精采、行動力薄弱的印象;你講話無力、行動遲緩、心情消沉,失去了朝氣與幽默感。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62.JPG

 

提問:

有沒有什麼食物療法或吃什麼食物、保健食品可以減少藥物副作用,甚至可以不用再吃藥?

 

回答:

食物或保健食品都是被歸類在「食品」,不具有療效,食物不能取代藥物,但吃得健康可以讓身體舒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520_115728_vHDR_On (1).jpg

 

提問:

我的孩子雖然生病,但功能很好,成績不是頂尖,但可以規劃環島旅行,帶著國外朋友一起完成,但這樣的他,沒有辦法找到好工作,但讓他閒在家裡,對他和社會都不好,請問有沒有能給他工作的地方?像是庇護咖啡店之類的。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0630_192049_vHDR_On.jpg

 

 

其二、強化定靜的體驗(註4:精健道,第2道),隨時感受身心的放鬆狀態,使腦力永遠持有彈性,不會造成腦力的彈性疲乏。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505_200749_vHDR_On.jpg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一般人在面對多變與多元的新社會與時代時,首重自己內在的豐富性與多元性思考,強調個人對外界觀察與知覺的敏銳性與完整性。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0705_195659_vHDR_On.jpg

 

每天匆忙、緊張過日,肩頸酸痛又緊繃,晚上躺床多煩慮,夜不成眠睡不穩,白天因而體虛氣躁,其精不清,其氣不順,其神不寧,每天生活中精氣神愈形消沉,由長期不安、煩惱演變為信心不足、明天不值得期待,可貴人生黯然失色,甚而邁向憂鬱的人生旅程。這是臨床精神科(身心科)門診常見的案例。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429_123518_vHDR_On.jpg

 

提問:

家人曾經有過思覺失調,後來治療好,醫生也說不用再去門診以及吃藥。但最近又復發,怎麼說服去看醫生都無法,大家都跟他嘗試溝通過了。不肯就是不肯,我們很怕病情會更嚴重,但也不知道哪裡有提供請醫療人員來家裡門診的服務。不知道是否可以提供相關資訊,讓我知道可以去找到適合的醫生到家裡會診呢?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826.jpg

 

「超前部署」的措施, 貢獻在武漢肺炎病毒疫情的有效管控,是有目共睹。日前大家 熱烈討論中的 精神病人司法判決,固然有待司法、法律專業以及社會大衆價值觀交互辯論的進一步澄清。拭目以待。

然而, 社會輿論以及一般人的熱烈討論中有一些觀念是需要釐清的: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71215_114010_vHDR_On.jpg

提問:

有可能回復到生病前的樣子嗎?

 

回答:

有可能的,藥物與醫師的協助約佔1/3,病友自己的努力及家人親友的支持各佔1/3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81119_212345_vHDR_On.jpg

 

提問:

如何幫助家人(病人)就醫及用藥?

因為在網路看到分享失覺失調的文章,知道面對這樣的病症需要就醫,但之前剛發作的時候有帶家人(病人)去看醫生,但是醫生的處置就是抽血跟給藥。家人(病人)覺得醫生其實也是要害他的人,所以不願吃藥也不願意再就醫,只要提到看醫生,他就害怕緊張,堅決不願意去,認定這樣(就醫)會害到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幫助他?

 

回答:

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就醫問題,是家屬的大難題,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71026_095713_vHDR_On.jpg

 

提問:

目前狀況很平穩,也沒有什麼症狀了,是不是可以不要吃藥或減藥?

 

回答:

能不能停藥或減藥,需經由主治醫師判斷與決定,切勿自行停藥或減藥。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410_143329_vHDR_On (1).jpg

 

很警悚的社會新聞,除了一天所增加了多少位不幸染武漢肺炎(COVID-19)的確診個案數,令人恐懼之外,尚有令人哀傷之事件,如「居家檢疫14天,情侶住處雙亡」(自由時報,四月四日),又如「女大生和男友通完電話…跳軌亡」(自由時報,三月卅日),再如「年輕女子與男友分手,出國散心,返台後居家檢疫,做出類似自殺行為…」(自由時報,三月卅日)。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404_152057_vHDR_On.jpg

 

提問:

我很努力,但就是找不到工作,父母兄弟姐妹都嫌我懶,說我寧願在家也不去找工作,但我真的有找,他們就是一直一直怪我、嫌我,我好難過……

 

回答:

在現代社會,新聞經常出現大廠或企業裁員的消息,這也顯示現今就業市場的不穩定及危機,一般大廠員工都有這樣的裁員可能,也經常在新聞看到青年、中年失業率的報導,更遑論精神疾病病友在就業上更是困難重重。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116_125054_vHDR_On.jpg

 

提問:

孩子生病後,變得沉默不理人,想關心他,但不知道怎麼做?

 

回答:

不妨試著從關懷感受開始。孩子跟您一樣,對於疾病症狀帶來的困擾與不適都很無措,不明白為什麼經常有聲音跟自己對話(幻聽或稱聽幻覺),不明白為何看到別人似乎看不見的影像(幻視或稱視幻覺)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01.JPG

 

四、飲酒是日常生活之常事、平凡事

它會引發腦內掌控行為的活化,要實踐心腦操練(註3),自我能及時、敏銳地覺知腦力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飲酒後,除了愉快感覺外,尚有其他種種腦功能之變化,例如情緒亢奮、易怒、話多、行為衝動,思緒雜亂,也會有臉紅或臉色變蒼白等等。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302_130647_vHDR_On.jpg

 

傳了幾次LINE信息,好友卻未讀未回,擔心極了,幾天後終獲一份喜訊:好友在疫情正熾,種種活動取消之際,放下手機,把堆積30年的老書房整理一番,欣喜有書房之新擺設方便讀寫使用。能有如此灑脫與自在,確是人生勝境。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80607_161527_vHDR_On.jpg

 

以精神樂活之觀點:

飲酒(藥物)成癮,基本上要有兩個要件:

一、腦特定部位(前額葉連結到導水管周圍灰質區)之神經腦細胞,天生上對酒(藥物)的反應較虛弱

此可視為天生體質虛弱之病理特質。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224_125941_vHDR_On.jpg

 

有人菸癮戒不掉,酒癮難忍,藥癮走投無路,造成癮的人生路,走來辛苦而顛簸。不只荒廢為人子、為人父母、為人夫、為人妻之家庭責任,也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為人的尊嚴,真是困境重重,甚至為了取得酒、藥,企圖滿足那失序(disorded)腦對愉快(pleasure)之渴求,而搶劫或偷盜,造成危害他人之犯法行為。真是得不償失,陷入人生之幽暗旅程,可惜!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200224_125950_vHDR_On.jpg

 

提問:

家人因為幻聽痛苦而撞牆,看了很難過,但不知該怎麼幫助他?

 

回答:

家屬可以試著同理病人因幻聽所受到的痛苦,避免因指正或反駁病人幻聽的內容而產生衝突與爭吵,造成關係的對立,進而協助、鼓勵、引導、陪同病人就醫。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70803_180939_vHDR_On.jpg

 

提問:

我的家人上班被主管、同事排擠後,就開始覺得有人要害他,主管都針對他,同事都在後面說他閒話,這是生病了嗎?

 

回答:

所提家人之狀況,是生病的現象,但不一定就是思覺失調症,也可能是妄想症或是早期的思覺失調症。早期的思覺失調症狀只有注意力、記憶力及對外界環境、事物變化應對的彈性程度有所降低,此時還沒有脫離現實的妄想及幻覺症狀。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163.JPG

 

台灣社會才從總統大選運動的壓力下獲得短暫的喘息,接著是讓全國人心慌亂的武漢肺炎(或稱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大流行。前者的壓力會讓人義憤填膺或挫折,甚至失去希望;後者的壓力是造成人人足不出戶,百業不振,甚至擔心生命不保。前者的壓力雖然較低,但有其充沛的持續性政治困擾;後者的壓力則是急性而量重的,短短一個月內就引起「口罩慌亂」、「消毒酒精搶購」的局面。不少人也足不出戶,甚至擔心食物供應堪虞,因此,在台灣社會生活中,造成國人的重大生活壓力。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54.JPG

 

提問:

對於面無表情、呆板、懶散,感覺沒什麼反應,是不是沒有藥可以治?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80105_135516_vHDR_On.jpg

 

思覺失調症的病理主軸是思考與知覺之功能失調,連帶引發與思考、知覺相關的情緒與行為困擾,並會造成生活功能表現下降,衍生繼發性的“心身壓力反應”,因而往往有心與身兩方面之過度壓力反應,不是睡眠困擾就是有種種自律神經、肌肉系統功能異常之身體不舒。在心理層次上,更會引起自卑、低自信,對人生絕望之心境。其心理社會(psychosocial)之適應功能也受明顯影響。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116_125012_vHDR_On.jpg

 

思覺失調,顧名思義,是一個人的思考(thought)與知覺(perception)功能減低,對外界環境或內在感受缺少了真實之掌握,因而自生病以後,要花費更大的腦力(1)來維持常態的生活步調,使病人能繼續他(她)的學業或工作,使他(她)能在生活中維持妥善、愉快的人際關係。舊時稱此病為“精神分裂症”,是依據最嚴重病情時,其精神功能(情緒、行為、思考/知覺與生理驅力)不能統合得宜,失去現實的規則,不能恰當地適應環境,造成生活失序之狀態。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208_132148_vHDR_On.jpg

 

其三、身心靈之效率,貴在調和

身是生理的,它有生物學原則的限制。例如睡不著,隔天就會累,會打瞌睡,造成生活效率降低。心的作用是要平衡「身(腦)與環境場景」的互動。心要融合腦與環境,使腦得到滋潤,使腦不受過度的負荷(壓力),使環境有利元素被吸收為己用,略掉不利個人生活的元素。就腦的生物性質而言,有其造就一個人精彩人生的人性功能,心在融合人性與環境時,達到有利個人生存、有利環境長青的共榮(註5:精健道,第8道,第9道)。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0710_134141_vHDR_On.jpg

 

從精神樂活的觀點來看:

「腦力不足」是可以偵測的。每個人面對現實生活的變動或挑戰時,就會需要運作腦力,發揮心智能力,化解現實生活的困擾。這種腦力的需求,得花費腦的能量,這就是腦所負荷的壓力。腦的生理功能發揮於:(1)皮質(尤其前額葉皮質)的思考、分析、判斷,(2)情緒/記憶功能,做為思考判斷時的參考軸,承受負荷(即壓力),並(3)引發對應的內分泌、免疫力與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反應,導引全身的生理功能,面對生活的挑戰。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220_140110_vHDR_On.jpg

 

不少人過得很辛苦,有的是身體疾病纏身,有的是有心理困擾,他們的心裡面總有一股發洩不了的怨氣,或有一股排解不掉的鬱悶。也有人是心靈侷限於軀體內,看不到周邊公園的四季變化與風光。這些有身心靈困境的人,也是在臨床上常見的案例。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220_140224_vHDR_On.jpg

 

選舉總統這一檔事,是生活在台灣的人之福份。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1220_135841_vHDR_On.jpg

 

提問:

陪著生病孩子,孩子情緒有什麼不對,就對我大吼大叫,先生也怪我沒把孩子照顧好,我感覺自己快崩潰了

 

回答:

建議照護者尋求醫院或診所精神科身心科醫師的協助,試著參加醫院或病權團體(如康復之友協會、心生活協會)辦理之病友家屬支持團體,認識其他有共同經歷的家屬,藉由互相關懷,彼此支持。

文章標籤

胡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